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家庭医生在线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2008/12/1 9:37:20

 

  由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暨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兼卫生厅厅长姚志彬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陈规划教授发来欢迎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致开幕词,亚洲分子糖尿病理事会主席Kishio Nanjo教授致欢迎词。亚洲分子糖尿病学术研讨会代表了亚洲该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首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于1999年在日本举行,其后由亚洲各国轮流主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上海主办第四届MDIA研讨会后中国大陆第二次主办该学术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和杨文英教授担任本地组委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纪立农教授、陆菊明教授和贾伟平教授任组委会执行主席。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42人以及中国大陆内地从事糖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代表近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90篇,涵盖糖尿病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代谢组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向。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总结、发布了亚洲人群糖尿病致病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今后分子糖尿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FDPageBreak}

  翁建平教授的大会主题报告通过详实的研究数据生动地重现了国际首例因核纤层蛋白C缺失导致的LMNA病由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发现并确诊的历程,揭示了核纤层蛋白造C缺陷引发该病的可能分子病因,并就其早老分子发病机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学研究,证实核纤层蛋白C缺失与细胞DNA稳定性下降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Rb)缺失有关,Rb缺失致使DNA稳定性下降的细胞进入合成期活跃复制,因此激活了p53基因,导致细胞过度凋亡、组织退行性变。

  大会特邀报告先后由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大陆及美国的分子糖尿病研究学者展现了本地区采用全基因组相关分析获得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最新研究报告,发现了2型糖尿病新的易感基因,确认了原来已经发现的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进一步为临床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提供了新的依据。在探索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进程中,全基因组相关分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阐明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有力的技术手段。

  来自韩国分子糖尿病及遗传学研究专家的教育报告展示,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可以抑制线粒体复合物活性和氧耗量,诱发线粒体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从环境因素、能量代谢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阐述了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可以诱发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日本学者的教育报告则揭示了Wolfram综合征患者胰岛b细胞程序化凋亡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随后合并召开的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则突出临床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的实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专辟的临床辩论会从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选择、胰岛素应用和强化降糖的临床获益三个辩题展开,通过正反方激烈、有序辩论和听众的热情参与使得与会者对涉及到的临床问题明晰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

  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总结本次会议所说,分子病因学是糖尿病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学研究基金都对分子糖尿病研究领域投入巨资支持,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必将推动我国以及亚洲在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中山糖尿病论坛传承于泛珠三角糖尿病论坛,每两年一届,论坛的主题就是突出临床研究新进展,推动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促进我国临床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并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FDPageBreak}

翁建平教授当选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新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暨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当选新一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项坤三教授是该研究会的上一任副主席。

  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首届委员会议于1998年5月22日在日本的和歌山县举行,来自九个国家的分子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学者参会,该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日本和歌山医科大学的Kishio Nanjo教授当选会首任主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项坤三教授、韩国Hong Kyu Lee教授和中国台湾大学医学院暨台大医院的庄立民教授当选首任副主席至今。

  第一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于1999年在日本大阪举行,以后该研讨会每年举办一届,由成员国轮流承办,该研究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的共同进步,建立一个研究和交流亚洲种族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系统平台。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上海承办第四届MDIA研讨会后中国大陆第二次主办该学术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

撰稿:唐宽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FDPageBreak}

  小资料   

  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背景材料

  1.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的概念

  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涵盖遗传学、免疫学、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遗传学研究包括单基因突变及其功能学分析、家系连锁分析、群体关联分析、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基因变异等;免疫学研究包括自身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功能、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等;胰岛素抵抗研究包括缺乏活动、饮食不节引起肥胖、脂肪肝并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在此基础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发生改变等;胰岛B细胞功能研究则包括寻找新的干预手段来阻止或延缓B细胞功能的衰退等。

  2.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的历史和意义

  人类对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由来已久,1979年Tager最先发现一例糖尿病患者血中胰岛素分子异常,首次证实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变异导致其生物活性下降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由此掀起了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的高潮。从1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单基因突变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到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以及2型糖尿病的基因群体关联性研究,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学研究正成为当今糖尿病领域的热点。

  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筛查糖尿病的某些易感基因,探讨基因功能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起病与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基因治疗及家系内筛查以进行发病前诊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同时改变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改变高危人群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寻找新的干预手段来阻止或延缓β细胞功能的衰退,以早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不但使得人们糖尿病有丰富多彩的遗传学及环境因素发病机制,而且还逐渐将糖尿病按照分子病理学机制进行归类,使得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直接服务于临床实践应用。

  3.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进展

  群体和家系分析表明,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易感性十分复杂,它的发生是散布于整个基因组的多个位点上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迁涉到多个基因,环境因子变异广,缺乏清晰的遗传模型,以及存在遗传异质性因而发现易感基因很难。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使得解剖复杂病的遗传背景成为可能,目前在法国、北印度、乌克兰人群中已经发现了几个新的糖尿病基因座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相信会有更多相关基因被发现。另一方面,1 型糖尿病又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某些环境因素引发了机体慢性自身免疫反应,致敏的淋巴细胞对胰岛β细胞产生抗体,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攻击胰岛β细胞,使之发生破坏并迅速发生功能衰竭。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其分子病因十分复杂,通常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这两大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可能涉及到胰岛素受体到受体后糖代谢的各个环节。同时,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基因参与其发病,同一个体又可能有若干个致病基因,单一基因只是以不同的概率参与疾病的发生,且受环境因素及多种行为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因子病。所以阐明2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及其与环境因素及行为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发病机制并非易事,但却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前提之一。因此,寻找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一直是人类基因研究的主要任务。目前,研究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策略有以下几种:定位克隆策略、候选基因法、定位候选基因策略、应用差异显示技术。近年来,PPARγ、IRS、CAPN10、UCP、TCF7L2等基因成为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的热点。

  但是,在过去的20余年里,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进展最快的莫过于发现线粒体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或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糖尿病等等一系列单基因突变糖尿病。1999年WHO将这些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与内分泌病、胰腺外分泌病、药物、感染等所致糖尿病及可能和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等归为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往被认为多基因病的2型糖尿病中,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被证明是遗传异质性所致,即受单个主基因控制的特殊类型糖尿病。随着特殊类型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将为预防、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减轻胰岛素抵抗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途径。  

  亚洲分子糖尿病学术研讨会

  亚洲分子糖尿病学术研讨会代表了亚洲该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首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于1999年在日本举行,其后由亚洲各国轮流主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上海主办第四届MDIA研讨会后中国大陆第二次主办该学术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和杨文英教授担任本地组委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纪立农教授、陆菊明教授和贾伟平教授任组委会执行主席。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50人以及中国大陆内地从事糖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90篇,涵盖糖尿病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代谢组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向。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总结、发布了亚洲人群糖尿病致病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今后分子糖尿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尹浩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及糖尿病并发各种感染等。糖尿病慢性病变有:糖尿病性脑病、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骨关节病、糖尿病性曰腔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糖尿病肠病、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等。这些慢性病变与糖尿病的轻重程度似无明显关系。有些轻型及无症状的糖尿病人,可在典型糖尿病症状出现前,首先出现心脑血管或神经病变,其发病率与病程长短、开始治疗迟早、治疗效果的好坏似有密切关系。 因此糖尿病要及早尽快治疗。

Q:家人有糖尿病,怀孕需做什么措施?会遗传吗

糖尿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如果都是糖尿病病人,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高.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因为糖尿病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亲属中的高,故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糖尿病遗传的问题:1.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2.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3.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得糖尿病.父亲患糖尿病后所生育的子女,先天畸形的危险并不增加.而母亲患糖尿病后妊娠,生育的子女,发生先天畸形的危险就要增加.但并不是说糖尿病妇女不能妊娠.在严格地监控下,大多数的糖尿病妇女都能有正常健康的孩子.

Q: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

您好,建议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到当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血糖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各类并发症等。并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控制血糖。必要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控制血糖,切忌私自用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