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热点评论[弃用]

转载 2010-04-29 09:06:48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临床应用交流大会上,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呼吁:鉴于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治的严峻形势,应该鼓励积极开展社区筛查,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规范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风险。

  钟南山院士同时指出,COPD患者应尽早进行长期维持治疗,其中新型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作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正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随着2009年年底国家将其列入医保目录,不仅将大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将使更多患者能在疾病早期就及时控制疾病进程,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风险。

  6500万中国患者将死于“第四杀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或“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通常呈现出进行性进展的特点,包括了绝大部分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COPD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目前全球已有2.1亿COPD患者,且死亡率正在逐年增加,因COPD死亡的人数在2004年就达300万。

  由钟南山院士主持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COPD的总体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2.4%,女性患病率为5.1%。COPD患者在中国已超过4000万,预计在2003-2033年期间,中国将会有6500万人死于COPD。

  上楼气短可能已是中晚期

  据钟南山院士介绍,COP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按照肺功能受损严重性可以分为四期:I期(轻度)、Ⅱ期(中度)、Ⅲ期(重度)、Ⅳ期(极重度)。在疾病早期,也就是在轻度和中度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可以通过一些干预措施来减缓疾病进展;到了重度和极重度的阶段,即患者肺功能已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时,减缓疾病进展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事实上,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不少患者的肺功能已开始下降。所以,有的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发现自己上楼气短、走路呼吸困难时,已经是COPD的中晚期,往往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钟南山院士说。

  钟南山院士在调查中发现,正是由于社会公众乃至很多临床医生对COPD认识不足,目前能被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的COPD病人只有30%左右。

  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患者数量和疾病进展的不可逆性,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漏诊率和不规范的治疗,钟南山院士因此呼吁,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力争在COP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

  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肺功能

  据悉,目前肺功能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因此,钟南山院士建议在社区医院开展筛查工作,以及时进行COP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对于45岁以上人群,应像监测血压一样,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四类高危人群,包括长期抽烟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长期接触室内污染者(如农村地区烧柴火、厨房油烟等),职业性粉尘接触者,应从40岁起就开始接受检查。”钟南山院士建议说。

  钟南山院士同时强调,在COPD疾病早期干预中,要重视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思力华(噻托溴铵)的应用。根据国内外治疗指南的推荐,COPD达到中度(Ⅱ期)时即应开始使用噻托溴铵。在去年更新的国家医保目录中,噻托溴铵也被纳入其中,将有利于患者尽早在长期维持治疗中获益。

  “如果COPD防治工作能做到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再加上医保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COPD患者从中获益,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钟南山院士最后表示。

(责编:张蓝飞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