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气温骤降慢阻肺高发中老年人应定期肺检

家庭医生在线 2010/10/23 17:40:55

  由于气温骤降,目前正值慢阻肺的高发期,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病,到医院时已经是中晚期。专家指出,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好能每年肺检,早发现早治疗。

  眼下是慢阻肺的高发期

  据介绍,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实就是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究其原因,主要是吸烟、油烟污染、空气污染所致。随着冬天到来气温骤降,慢阻肺也进入了高发期。

  昨日,记者在宜昌市二医院呼吸内科看到,住院部人满为患。该科主任赵明栋表示,患者中起码有八成是慢阻肺病人。而宜昌市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周俊介绍,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慢阻肺患者占了五成左右。

  专家们表示,在秋冬季节转换之际,是“慢阻肺”的发病高峰期。因为冷空气会增加人体支气管黏液分泌,减弱支气管纤毛运动,降低局部抵抗力,导致肌体易受细菌侵袭而发病。

  患者就诊多已是中晚期

  50多岁的黄先生两个月前“感冒”后,老觉得胸口闷得慌,老是咳浓痰。有时出门在外一咳就要咳好几声。他本以为“感冒”很快就会好,可不想持续了两个月。近日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患上慢阻肺且已经到了中期。

  “市民对该病没有足够认识。体检中无肺功能检查,许多病人等到呼吸困难,上楼呼吸有点跟不上,才感觉到有了问题,这时往往已是中度了。”专家们表示,人体肺脏如有30%发生病变,仍可以维持正常生活,患者本人毫无症状,但如病变达到40%这个临界点时,肺功能会急剧衰退,从而出现咳嗽、喘息、憋气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中老年人应定期肺检

  “正常人的肺功能到60岁以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衰退,但吸烟或被空气污染者肺功能衰退可能提前,再加上外部刺激,如气温下降、阴霾天气、居室空气污染等就会发病。”专家们建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长期吸烟者、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应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

  另外,平时要改善空气质量,改变吸烟的不良习惯。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和清新,减少室内空气中的病源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责编: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慢阻肺病人一定会发生呼吸衰竭吗?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阻肺病死率高,是一个多基因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等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那么,慢阻肺病人一定会发生呼吸衰竭吗? 慢阻肺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喘息、胸闷。在慢阻肺的进展过程中,病人的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当出现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时,可能会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发展为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如果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导致代偿失调,会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表现,则是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这种情况,大部分慢阻肺病人(尤其在晚期)可能会出现,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一定伴有呼吸衰竭。 那么,慢阻肺病人如何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 1、充分认识慢阻肺的危害,努力控制病情发展。慢阻肺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且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因此,一旦发病要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努力控制病情发展。 2、增强营养,减少能量消耗。尽量通过胃肠道来补充营养,多进食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钾、磷等微量元素的补充,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复合氨基酸、葡萄糖及脂肪乳。 3、坚持每天做呼吸体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呼吸肌疲劳时,可以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改善肺泡通气,锻炼膈肌,增强膈肌的活动功能。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以尽可能早期发现慢阻肺并及时予以干预。

Q:慢阻肺的防治

慢阻肺的防治: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特别是戒烟。吸烟是引起COPD最重要的高危因素,戒烟是迄今能证明有效延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措施。定时的做肺功能检查可以测定肺功能情况,从而推测慢阻肺病情的发展,此外,可以可以做些适当的锻炼来增强呼吸功能,比如室外的太极、慢走等,室内也可以做些腹式呼吸锻炼等。

Q:慢阻肺定义 慢阻肺是什么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它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病人因慢性缺氧,常存在血流高黏、高聚、高凝、及微血栓形成。近些年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吸烟人群的扩大、空气污染等问题导致的,现在慢阻肺的已经成了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的第四大人类杀手,其严重性可见一斑。如果不幸患有慢阻肺的话,不要擅自乱吃药,一定要及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了治疗时机。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所以治疗的最佳方法也不同,需根据病情来决定。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