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药物性损害已成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11/3/15 10:05:39

  药品除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危害性,它能损害患者健康,造成残疾,甚至死亡。药物性损害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排序于心血管病、肿瘤、慢阻肺、脑卒中之后,位居第五。因此,应加强药物临床安全性的管理,这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及医务人员的责任所在。药物临床安全性管理涉及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药物本身的不良作用与用药差错,医、药、护专业人员的药物知识与责任,患者的特征与依从性,以及药物管理体制等。

  药源性疾病概述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的主要组成部分。药源性疾病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发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药源性疾病是药物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有相应的临床过程;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后果。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品种日益增多,临床上大剂量、长疗程、合并用药愈来愈多,药源性疾病呈明显增多趋势。据国外报道,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急症入院者占住院患者的3%左右,且有15%~3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因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延长住院期或死亡。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对于氯仿麻醉造成猝死的原因进行调查,最终了解到是氯仿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造成患者心律失常而死。1937年美国田纳西洲的一家药厂研制的磺胺酏剂问世,但酏剂中为磺胺助溶而含有的二甘醇伴有严重的肾毒性,当年就有大量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出现。二甘醇在体内氧化代谢为草酸,造成肾损伤,导致358人发生肾功能衰竭,107例死亡。生产该药的制药厂因此次事件倒闭,私人厂主自杀。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青霉素、链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使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等较为常见。20世纪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更出现了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当时德国的梅瑞公司购买格郁能药厂研制的专利药品沙利度胺,用于镇静、治疗妊娠反应的恶心,作为非处方药销售,先后有20多个国家应用该药,几年内在欧洲引发了1万多例海豹肢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20世纪70年代“心得宁”上市3年左右,发现严重的“眼-黏膜-皮肤”综合征,致使患者失明,腹膜纤维化,甚至导致肠梗阻而死亡。

  一系列惨痛的事件引起医药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极大震惊,也使人们对药源性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已将药源性疾病与其他主要疾病一样,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了相应法规和药政管理机构,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进行管理和研究。

${FDPageBreak}

  相关链接

  何为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是不可预见的,同时也是人类在对疾病抗争中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但可以规避。

  什么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根据国际惯例,严重不良反应指在任何剂量下出现并造成下列后果之一,主要有:导致人体死亡或威胁生命安全的反应;使患者住院救治或延长了住院的时间;导致有持续或显著的器官损伤、病变或功能不全;有先天性异常或分娩缺陷(死胎、畸胎、畸形儿)。

  当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当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主要有3个:

  一是发生率高,受害人广,累及人次数以亿计,对社会和经济的损失巨大。

  二是药品淘汰率高。20世纪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撤出市场的药品有100多个。

  三是机制更为复杂,后果更严重。近年来,由于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过去曾不被人所认识的合并用药死因大多被揭开面纱,其根源就是由基因变异而引起人对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

  为什么有些药总是在上市很久后才会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主要原因是在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中的病例太少,由于时间、经费或试验样本的要求,上市前的临床研究(1~3期)样本量仅为500~1000例(1期20~50例、2期100~200例、3期300~500例),而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20%,少见的在1%~3%,偶见的低至1%以下,罕见的甚至低至0。01%以下。不良反应在小量人群中不会被发现,且患者合并用药后的相互作用又变幻莫测。在上市后大量人群和长时间的应用(几十年)后,才会被报道或发现。例如非那西丁于1887年上市,至1959年才证实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对其实施管制已是1974年,这前后间隔87年之久;发现己烯雌酚可致女性阴道癌的危险也经历60年;苯丙醇胺复方制剂(康泰克)于1961年上市,直至2000年由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一项历时5年,有2000多例人群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发现,其可使感冒者发生中风的几率增加50%,对用其减肥者患中风的几率增加316倍。

(责编:温小军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什么是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由于药物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组织损害引起的肝炎,可以发生在没有健康人或原来有严重疾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展成不同程度肝脏损害都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急性肝炎等,严重情况下是可以导致死亡。

Q:患药物性肝病,怎么办?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建议不要服用肝损害的药,.根据药物情况给予相应的解毒剂进行治疗。

Q:药物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与损肝药物的种类及引起肝病的机制有关,根据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肝细胞损害中,急性药物性肝炎最为多见,以肝细胞坏死为主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的症状常有发热、乏力、纳差、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为正常值的2~30倍),ALP和白蛋白受影响较小,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严重度相关。病情较轻者,停药后短期能恢复(数周至数月);重者发生肝功能衰竭,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常导致死亡。2.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物性肝炎常有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常较短(4周以内)。3.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药物性肝炎,其临床与实验室表现与肝内淤胆、肝外胆道梗阻、急性胆管炎相似,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及肝肿大,药物性肝炎的表现伴血清转氨酶浓度升高。ALP明显升高(2~10倍),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X,GGT及胆固醇升高,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一般于停药后3月到3年恢复,少数出现胆管消失伴慢性进展性过程。偶有胆管损害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4.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可以轻到无症状,而重到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的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有血清转氨酶、GGT的升高,进展型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