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很多原因,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病人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病人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痛苦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什么样神经损伤的病人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尽管病人的临床症状是相似的,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在不同的病人会有所差异。下图列出了部分病因。
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多,症状复杂,流行病学统计,普通人群的发生率为6%-7.7%,估计中国约有1600万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发生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10%的患者疼痛时间超过一个月,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疼痛可在疱疹消失后仍然存在,有的病例疼痛甚至超过数十年。与发病年龄有关,小于40岁患者很少发生,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50%,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75%,约有10%~25%的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可持续超过一年。可于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缺血,如:卒中后疼痛
实验表明缺血可使有髓纤维产生脱髓鞘改变,外露的神经纤维失去其绝缘成分,组织代谢化学物质的刺激如酸性离子、儿茶酚胺等,局部疤痕的绞窄刺激均直接作用到轴突上,产生灼性神经痛。
糖尿病患者出现烧灼性神经痛并不少见,以老年糖尿病人为多见。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血糖高引起神经营养及代谢障碍,加之某些维生素(如B1、B2、B6等)缺乏,特别是老年病人常伴血管病变,使得局部易发生缺血性改变,这样的多因素最终促成了烧灼性神经痛的发生。
外伤刺激,如:神经横断损伤后疼痛
如坐骨神经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起病。
代谢或营养性疾病,如:酒精性神经病所致的疼痛
为长期饮酒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营养性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推测主要由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酒精造成周围神经损害可能与改变细胞膜脂质通透性和自由基氧化损伤有关。
病人多隐匿起病,逐渐加重。典型症状是四肢末端,尤其是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通常症状由下肢潜隐性开始,且逐渐由远端向近端对称性地进展。病人常先诉有足底灼痛或麻木、发热感和腓肠肌痉挛性疼痛等。病情进展时可出现下肢无力,手套和袜套样感觉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足下垂和腕下垂,步行困难、甚至四肢对称性软瘫。
其他,如:糖尿病外周神经痛、恶性肿瘤、三叉神经痛
恶性肿瘤伴有或化疗带来的疼痛;缺血引起的疼痛如卒中后疼痛;外伤刺激也是一种病因如神经横断损伤后疼痛。由于糖尿病患者增加,如今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痛是非常常见的,并随糖尿病患病时间延长而升高,如十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约为15%,二十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约为50%。
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的表现:
l 患者疼痛特征不全相同,以灼烧或火烧样疼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痛较多见
2 在没有任何外伤、损伤性刺激情况下,局部或区域可出现自发性(突发性)疼痛
3 疼痛部位可能因轻微碰触而疼痛加剧,如接触衣服或床单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危害: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抑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的患者因无法忍受疼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以药物治疗为主,众多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传统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吗啡)和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经验的医生通常会参照国际医学权威机构推荐,选择一些专门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例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乐瑞卡)、抗抑郁药等。
神经痛发病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一旦怀疑自己患有神经痛,患者可以通过ID疼痛自测量表先进行测试,如果评分结果比较高的话,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疼痛科进行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