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医生调查重点在于发现认知与应用的差距
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彭振科博士
近年来,中国的乙肝防治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方面,通过免疫接种等措施,我国已从乙肝高流行区转为中流行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出台和更新,多个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出现和临床应用推动了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在抗病毒治疗药物中,口服核苷类药物因为疗效明确、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尤为普及。但使用口服药物同时伴随有应用不规范、被滥用、耐药等问题;随着使用人群的日益增加,这些问题正成为中国乙肝防治的隐患。
为此,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携手全国感染病和肝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全国开展了针对乙肝治疗临床医生的相关调查,以期为政府制订更有效的乙肝防治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推动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调查于2012年4月启动,历时两月有余,覆盖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计35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收集有效问卷411份。
${FDPageBreak}
调查发现一:医生认知与临床应用存在差距
乙肝治疗临床医生对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近100%的受调查医生对最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治疗总体目标有正确的认知,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对于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初始方案选择,近九成的受调查医生认同“指南”提出的“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治疗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98.79%的受调查医生认为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乙肝治疗需治疗两年以上。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防治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钊教授
尽管大多数受调查医生对“指南”提出的对慢性乙肝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方案的推荐意见和治疗时长有较好的认知,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强效低耐药药物的应用和长期治疗并未得到有效推广。针对口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非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药物在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中的应用率超过5成;且坚持治疗两年以上的患者仅45%,这与所调查的相关医生认知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防治指导委员会王钊主任在发布报告时表示:“认知与应用所存在的差距值得我们深思,也提示了今后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推广上不仅要注重认知的推广,更重要的是付诸于实际应用。医生以及患者都必须从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这一点出发,重视乙肝治疗中降病毒和防耐药这两大要点。”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免疫规划处处长李全乐先生
${FDPageBreak}
调查发现二:耐药问题不容乐观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
耐药一直是众多肝病界专家所担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耐药的发生将使患者的治疗功亏一篑,带来的不仅是患者病情的反复,治疗费用的上升,且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肝炎防治大计。然而这次的调查反映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86%的受调查医生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患者。
“中国的乙肝防治事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乙肝的疾病预防。耐药问题也应该走这一条路,就是先做好预防。”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指出,“在中国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种类也不少,各有各的特点,医生在应用这些药物时应该合理使用,特别是要重视患者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当前众多国际乙肝指南,包括美国、欧洲、亚太乙肝指南均已将强效低耐药的核苷类药物将为首选用药,也正是意识到了耐药问题应防患于未然。有六年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初治乙肝患者接受强效低耐药药物博路定(恩替卡韦片)治疗6年后,累计耐药发生率仅1.2%。这说明耐药的预防颇具可行性。
调查发现三:强效低耐药药物的经济学优势获得广泛认同
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药物经济学”这个词可能并不为患者所理解。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超过9成的受调查医生认同从长期来衡量核苷(酸)类药物的医药经济学,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更具优势的观点。
“对于这一点,其实患者可以简单地来理解一下,就是通过强效低耐药药物的长期治疗,延缓了疾病的进展,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同时耐药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样其他的治疗费用自然也少了。换句话说,乙肝药物应该用长期价值来衡量,而非短期费用。”魏来教授解释。
一项关于慢性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长期医疗成本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强效低耐药药物在临床上的优势可直接体现为长期治疗医疗费用的节省:使用博路定(恩替卡韦片)治疗慢性乙肝,中国患者的日均医疗费(基于5年用药和30年后续治疗的模型假设)比其他已在中国上市的口服核苷类药物节省了5.7元~11.5元。
${FDPageBreak}
中国丙肝患者的负担不容小觑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教授
据199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感染丙肝病毒人数约为4000万,多于其他国家,其中约50%-8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从2003-2011年,我国历年公布的丙肝病例数逐年增加。丙肝给国家、社会以及患者带来的不仅是公共健康或自身健康的威胁,经济负担亦不容小觑。
丙肝所带来的负担需引起重视。然而,迄今为止,中国丙肝疾病负担现状尚未见系统研究。此次峰会上公布了最新出炉的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开展、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支持的为期一年的关于中国丙肝患者疾病负担调查项目研究结果填补了这一空白。数据显示:我国丙肝患者一次住院平均费用(中位数)为8212.20元,分别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全年收入的34.25%和117.70%,可见丙肝治疗对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的负担之重。此外,有无医疗保险支付保障是影响患者是否选择住院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医疗保障者更倾向选择可系统检查、诊治的住院治疗模式。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教授在会议上表示:“农村人口由于整体经济水平、或对疾病认识水平低于城市人口, 导致就医人数少,患者对疾病的重视和诊治不够,有可能延误病情,因此对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丙肝防治经济支持和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丙肝防治上也亟待更有效、性价比更高、安全性更高的创新治疗药物。”
中国的肝炎防治依然任重而道远,在2012世界肝炎日中国肝炎峰会拉开今年世界肝炎日的序幕后,据悉国内还将开展一系列的肝炎防治宣传活动,包括7月27日卫生部主办的中国肝炎防治学术研讨会和各地宣教活动等。
${FDPageBreak}
链接:
世界肝炎日
全球有超过五亿的乙肝和丙肝患者,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在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发达的世界里,一个国家肝炎防治成功与否关系到全球的肝炎防治。
世界肝炎联盟于2008年第一次确立每年的5月19日为世界肝炎日,从那以后,成千上万的肝炎日活动在世界各地举行。在2010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中国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关于“世界肝炎日”的“WHA63.R18号决议”获得通过,指定每年的7月28日(第一个发现乙肝表面抗原的美国医生,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Baruch Blumberg的生日)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肝炎日,倡导全世界各国重视病毒性肝炎并向乙肝和丙肝全面“宣战”。
2012年7月28日是第二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官方认可的世界肝炎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第四个疾病日(其余三个世界疾病日为世界结核日、世界麻风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延续了前两年的主题“这就是肝炎…”,今年的新口号为“它比你想象的更近”。2012年中国确定的主题是“积极行动,共抗肝炎”。
肝脏疾病:具有全球影响的病毒威胁
Ø全球有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约有3.5亿慢性乙肝感染者
Ø全球有1.7亿人丙肝病毒感染者
Ø而肝癌通常与乙肝和丙肝病毒相随,并会随着慢性感染人口老龄化而增加
Ø慢性肝脏疾病死亡是全球性的负担
因肝脏疾病引起的全球死亡人数
-全球因肝硬化的死亡人数为783,000人
-全球因肝癌的死亡人数为694,000人
-中国因肝癌的死亡人数为371,000人
Ø最常见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肝癌是第三位
-每年有694,000例肝癌新发病例
-其中超过60%的病例是在亚太地区7
-全球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炎导致
${FDPageBreak}
中国肝炎防治现状
Ø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Ø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中国在预防和管理乙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被接种者仅需承担注射费用。自2005年起,儿童乙肝疫苗注射改为全部免费。为了进一步扩大疫苗接种的范围,2009年政府启动了另一个两年项目,以帮助1994年至2002年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免费乙肝疫苗接种。
Ø在降低乙肝发病率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1992年和2006年的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全国的乙肝表面抗原总携带率平均水平从9.75%[13]降到了7.18%[14],从高流行水平降到了中等流行水平。
Ø作为中国慢性乙肝防治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12月颁布的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明确了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并首次明确和凸显了“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五年来,随着《指南》在专科医生中的大力普及和推广,抗病毒治疗的地位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010年12月,更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修改了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并首次提出“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最好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Ø据199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感染丙肝病毒人数约为4000万。近年来卫生部公布的丙肝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2009年分别为70,681例、92,378例、108,446例和131,849例[15]。
Ø2007年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开始实施。
Ø2010年,中国实施了艾滋病、性病、丙肝监测点的整合计划,共在全国设立87个丙肝监测点;同时,将丙肝病毒检测纳入全国1,888个艾滋病哨点监测内容。此外,中国已于2007年组织开展了包括自然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在内的24类人群丙肝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制定了《丙肝防治要点》,包括疾病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治疗等核心知识;在全国实验室间开展质控和丙肝检测试剂评估,以提高丙肝诊断能力等。
${FDPageBreak}
2012慢性乙肝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认知及药物临床应用医生调查
Ø调查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乙肝防治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方面,通过新生儿免疫接种等措施(乙肝的一级预防),我国已从乙肝高流行区转为中流行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出台和更新,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理念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对于减缓疾病进展,降低了重症肝炎的发生率,预防肝硬化和肝癌起到积极的意义。
多个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出现和临床应用推动了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有数据显示,当前已经有超过两百万的中国慢性乙肝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而且这个人群还在不断扩大。 在所有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中, 口服核苷类药物因为疗效明确、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尤为普及。但使用口服药物同时伴随有应用不规范、被滥用、耐药等问题;随着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人群的日益增加,这些问题正成为中国乙肝防治的隐患。
为此,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携手全国感染病和肝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全国进行针对慢性乙肝治疗相关的临床医生的调查,以了解在中国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医生对口服核苷(酸)类药物的认知和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为政府制订更有效的乙肝防治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推动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自2012年4月,历时两月有余,覆盖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计35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参与调查的医生人数为422位,收集到有效问卷为411份。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