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22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中,近八成是重症病例,表现出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症状。
同期另一项研究则表明,H7N9病毒一直在禽类中进化重组,如发生与哺乳动物的混合感染,有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流行。
来自浙江大学的李兰娟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的钟南山教授等人当天报告说,他们对截至5月10日的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病程进行了分析,发现需要在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病例占76.6%。不过不排除有较多的感染者因为症状不严重而没有被检测到。
不仅重症比例高,H7N9患者病死率也高。在此项研究中,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数为14天,病死率为27.0%。此外,与H5N1禽流感患者一样,顽固性低氧血症是H7N9患者的主要死因。
住院病例中,年龄分布不均。与H5N1禽流感患者和甲型H1N1流感患者年龄中位数不到30岁相比,H7N9患者年龄中位数为61岁,42.3%的病例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这可能与退休的老年人更常去活禽市场采购因而接触病毒机会更大有关,也可能是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的缘故。
H7N9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甲流和H5N1重症患者大体类似,包括发热和咳嗽等。H7N9患者并无明显的喉痛和流涕等症状,这一点与罹患其他类型禽流感的病例相同。此外,H7N9患者在患病5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可显著减少其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几率。
在同期发表的一篇通信文章中,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汪华教授等人对在活禽市场工作的一名45岁女性患者进行了研究。汪华表示,H7N9病毒有多个起源,通过对几个关键功能氨基酸位点的分析发现,其对人的易感性和致病性均较其他禽流感高,且一直在禽类中不断进化重组。如果发生与其他哺乳动物(如猪)的感染或者人的混合感染,使其获得人类流感的部分基因,或许就会适应人类,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汪华还指出,这种病毒很有可能是从二级批发市场传给活禽零售市场,然后再传给人。进一步研究H7N9病毒在禽类中的进化以及在活禽市场的传播方式,将有助控制人类感染。
相关阅读:
中国H7N9疫情防控获国际认可
据新华社日内瓦5月21日晚,参加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与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万国宫联合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边会。多位国际卫生官员和专家表示,中国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卓有成效。
今年3月末,中国卫生部门接到地方报告3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很快确认患者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边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感谢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卫生工作者能够如此及时地收集大量与H7N9禽流感疫情相关的信息,并向世卫组织、其他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提供病毒毒株,分享疫情防控及治疗方案。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贝尔纳·瓦莱特指出,H7N9禽流感在禽类身上通常无发病症状,这给卫生检疫人员及兽医的工作增添了难度,但前往中国考察的专家看到,中国方面及时关闭活禽市场,有效阻止了疫情蔓延。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认为,世卫组织与中国联合开展的考察、评估堪称国际卫生界防控禽流感工作的典范。中国采取多方协调手段,显著提高了疫情监控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一旦出现疫情,卫生部门能迅速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