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廉价药被最高限价误伤消亡

家庭医生在线 2013/5/30 11:56:46 举报/反馈

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发布30多次各类药品“降价令”,统一定价药品实行最高限价销售。然而,由于制药成本上升、药企利润到达临界点,多种常用药面临消亡危险。药价虚高是需要区分药品种类,并非每种药品价格都含有超额利润。降价政策应保护常用廉价药,着重调控住院用药、低端仿制药。理顺药品流通机制,加强政策监督,控制药品层层加价,从而解决药价虚高问题。

廉价常用药不“常见”

5月20日,家住济南的赵先生发现药店里只有60mg*20片盒装的洛索洛芬,价格最为便宜的袋装的洛索洛芬颗粒,在药店里无法买到。

据了解,洛索洛芬为常见的抗炎药物,对骨性关节炎、手术后的外伤消炎,有很好的疗效,是家庭常备药物之一。按照我国统一定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60mg*20片的洛索洛芬每盒(瓶)售价25.2元,60mg*24片的洛索洛芬每盒(瓶)售价36元,60mg袋装的洛索洛芬每袋仅需要1.7元。记者发现,仅能够买到的60mg*20片的洛索洛芬在药店的实际售价为28.8元/盒,超过了国家的最高限价。

除便于保存的袋装洛索洛芬颗粒,在药店濒临消失的药品还有红霉素、青霉素、尼莫地平分散片、阿奇霉素等常用药。在省城三甲医院,许多廉价药也同样面临断货危险。

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告诉记者,从事药品采购3年,有20多种廉价药品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些药品大部分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执行最高价格限售政策。

据统计,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发布30多次各类药品“降价令”,大力整治药价虚高现象。然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讲,药价虚高不但没有解决,医药费用也比15年前翻了多倍。

手术必备药成了“紧缺药品”

“现在,一支鱼精蛋白售价已经从9元调高到了12元左右,但生产商家仍感觉‘干不着’,生产积极性不大,鱼精蛋白仍然属于医院的紧缺药品。”一位医院院长告诉记者。

“鱼精蛋白属于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必备药品,治疗因注射肝素过量所引起的出血,且没有替代药品。患者做一台较为简单的心脏手术的价格在两三万之间,一台手术需要使用两三支鱼精蛋白针剂。”该院长认为,相对于手术的价格,鱼精蛋白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国家能够把鱼精蛋白的价格调高一些,解决鱼精蛋白断货的问题,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

“价格提升5分钱,就能救活一种药!”省内某大型制药公司市场总监认为,目前,许多常用药的价格已经压到了药品生产成本的盈亏临界点上。国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再降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但这“不起眼”的几毛钱,使得药品售价低于成本。药品生产企业放弃廉价药,转而生产价格更高、利润更大的替代药品。

实际价格越控越涨

“药价虚高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表述,在我国,并非每种药品的价格都高得离谱。常用药、治疗慢性病的药,定价比较低。新特药、住院使用药、低端仿制药,价格存在虚高现象。”上述药企市场总监表示。

目前,在我国药品价格调控中,住院用药和低端仿制药并没有形成合理的降价机制,利润很低的常用药品却屡次“中标”,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倒挂”,迫使药品生产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患者只能买价格更高的替代药。

“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在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中也频频出现。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长告诉记者,医院曾使用的国产心脏起搏器价格在1.6万元,国家进行价格调控,规定该种起搏器价格要降到1.1万元。降价之后,企业不愿生产,这种起搏器逐渐退出了医院。患者只能买到进口起搏器,而最便宜的进口起搏器也要2.1万元。两者的疗效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位院长认为,政策应该注重保护居民常用药品。在调节药价的同时,还须理顺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体制,控制药品层层加价,保障基本药物供应,最终实现控制药价的目标。

相关阅读

定价僵化恶性竞标致廉价药成“奢侈药”

近年来,维脑路通片、牙周灵片、环丙沙星胶囊、注射用红霉素、葡萄糖酸钙片、复方甘草片等多种廉价药持续短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但一些物美价廉的基本药却经常“断货”。

定价僵化恶性竞标

廉价药为何如此稀缺?记者采访部分药企发现,随着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廉价药生产成本逼近售价,有的甚至超过售价出现倒挂现象,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

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市场管理中心经理王春玉介绍,该企业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60片装每盒最高零售价为7.6元,而现在主要原材料三七的价格比2006年上涨了近20倍,成本压力沉重。

廉价药绝大多数是使用多年、技术成熟的普通药、基本药,属于政府定价范畴,药价一旦核准很难调整。不少廉价药最高限价多年未变,未考虑药品的临床价值、质量、成本和CPI等因素。

此外,药品招标“唯低价是取”,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偷工减料、租赁承包、减少工艺环节等手段降低成本,以超低价格冲击市场,导致廉价常用药价格进一步被扭曲,一批廉价好药被挤出市场,“中标死”现象突出。王春玉介绍,全国约有700多家药企拥有生产“复方丹参片”批文,约80多家药企投标报价,有企业生产出的丹参片竞标价格每盒只要2元-3元,“如果严格按照我国药典的规定,这种价格的丹参片是无论如何生产不出来的。”

业内人士指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廉价药“维C银翘片”造假事件与药品恶性竞标有直接关系。

“改头换面”提价格

针对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有关部门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不少廉价常用药也被列入其中。部分药企为规避降价政策,通过改变剂型、增加成分来注册成“新药”,获得“单独定价权”以抬高价格。

王春玉介绍,复方丹参片剂和滴丸剂在组方上完全相同,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片剂均强于滴丸,日服用价片剂1元左右,滴丸剂要5元,“高价格的滴丸剂利润空间大,企业当然更愿意生产。”

同时,药品研发周期较长,我国每年批准的新药过多,也打乱了药品市场。美国FDA2011年新批准的药品有34种,被美国医药专家批评审批过快,而我国2011年审批的新药达149种,其中改剂型药品84种。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药品审批,建立动态灵活的调价机制,实时监控药品的生产供应情况,综合考虑成本变化制定价格,将定价信息公开;在招标方面,应改变重价不重质的招标方式,将药品质量作为招标的首要标准。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确保日均费用在3元-5元的普药、基药有合理利润空间。

(责编:贝贝 )

展开剩余内容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