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未发现异常,也无新发病例,相关防控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记者18日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17日甘肃玉门市确诊一例鼠疫病例,151名密切接触者被隔离,截至18日17时,被隔离者均未发现异常,未出现新发鼠疫患者。隔离区物资供应畅通,物价保持平稳,相关防控工作正在科学有序进行。
为严防疫情扩散,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专家组指导下,当地分别在玉门市老市区、赤金镇、赤金镇西湖村、疫点牧场设置疫情隔离区,并迅速启动鼠疫防控应急预案Ⅲ级响应。
专家介绍,甘肃已建立完善的鼠疫监测和防控体系,并在处置方面建立了严密的流程和规范。近十年来,甘肃共发现5起鼠疫病例,由于发现及时,处置得当,疫情都得到了控制。此次玉门市确诊的病例是主动接触染疫动物感染,属偶发病例,公众不必担心和恐慌,疫情隔离区外的地方,目前正常的生活、出行不会受影响。
哪些因素容易引发鼠疫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鼠疫具有哪些危害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鼠疫杆菌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在阴湿处、低温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可在尸体内存活数月;在蚤类粪中可活至一个月,故易于造成流行。这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赖人而长期在啮齿动物中生存,人进入疫区与传播媒介或染病的动物接触后被感染。已发现数十种蚤类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随即而侵入人体。人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均易感。
皮肤损害、全身感染、败血症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形成民间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成为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其附近的淋巴结也可受累,但炎性反应较轻,称第二级原发性淋巴结炎。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由此可继发败血症。败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70%~100%、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应紧急处理,明确诊断,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