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26日发布报告说,他们发现埃博拉病毒必须与一种蛋白质相结合,才能感染宿主,这一发现将有助于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并治疗其导致的埃博拉出血热。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微生物学》杂志上指出,老鼠实验显示,埃博拉病毒必须通过一种代号为NPC1的蛋白质才能进入体细胞,一旦阻止埃博拉病毒与该蛋白质结合,它就会失去感染机体的能力。
“我们的研究显示,NPC1蛋白质是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阿喀琉斯之踵’(即致命要害),”研究负责人之一、美国耶希瓦大学副教授卡尔蒂克·钱徳兰在一份声明中说,“缺乏NPC1基因两个拷贝的小鼠会因此缺乏NPC1蛋白质,能够完全抵御(埃博拉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用埃博拉病毒感染3种小鼠:第一种是野生型正常小鼠,第二种是NPC1基因两个拷贝完全缺失的小鼠,第三种是NPC1基因的一种拷贝正常、另一个拷贝变异的小鼠。结果正常小鼠全部受感染并死亡,但NPC1基因完全缺失的小鼠完全不受影响,得到100%的保护。第三种小鼠一开始也被感染,但最终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把病毒清除,这可能说明只要把病毒控制在特定数量下,机体免疫系统就能战胜埃博拉病毒。
NPC1蛋白质的作用是在细胞内参与胆固醇运输,由于基因突变而缺乏这种蛋白质的人会患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尼曼-匹克病”。
但新研究认为,以NPC1蛋白质为目标的治疗依然是可行的。“我们认为,患者能够耐受遏制这种蛋白质的治疗,这只需很短的时间”,参与研究的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安德鲁·赫伯特说。
目前,尚无被证实有效的埃博拉药物获准上市。所有研制中的药物都以攻击病毒为重点,以NPC1蛋白质为目标的上述疗法是第一种针对宿主自身免疫能力的埃博拉治疗方法。
相关链接:“埃博拉”预测预警有了新方法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细胞研究》刊登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基于共变化网络预测埃博拉病毒的危险性”。这一“埃博拉”预测预警新方法,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
两家联合团队暨蒋太交、程根宏和秦晓峰课题组,通过分析历次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发现埃博拉基因组编码位点变化存在很强的协同性。再通过构建共变化网络模型,研究者发现埃博拉共变化网络在近年来呈现出加速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共变化网络结构变化同埃博拉病毒致死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未来在埃博拉疫情爆发早期,通过获取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构建相应的网络模型,即可快速评估病毒潜在的危险性,从而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