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禽流感病毒再经两次变异就能人际间传播

家庭医生在线 2015/5/29 10:01:54

外媒称,5月25日有专家警告说,致命的禽流感病毒只需再经历两三次变异就能实现人际间传播。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26日报道,这样的病毒会对世界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其威力堪比导致约5000万人死亡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

就目前而言,禽流感只能在禽类间传播,或者由禽类传染给人类。

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德里克·史密斯认为,有研究显示,禽流感病毒只需经历5种氨基酸变异就能实现人际间传播。此类变异在病毒进化过程中属于自然现象。科学家发现,其中两种变异已经相当普遍,第三种也在部分地区出现——也就是说,只需完成剩下的两种变异即可。

史密斯5月25日参加海伊文化艺术节活动时说,“出现三种变异已经处在可能性范围内了”,国际社会应该对此感到担忧。他警告说,各国政府应该像对待恐怖袭击那样应对疫情。而有安全专家认为,禽流感疫情暴发的“可能性更大”。

这位供职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深传染病专家表示,“没人知道”下次严重疫情会在何时暴发,因为疫情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

他警告说,流感现在仍是致命性最强的病毒。“100年前的医疗条件当然没有现在好,但在今天的实验室里,流感病毒依然是我们能够见到的致命性最强的病毒。所以如果今天出现疫情,其破坏性就会类似于1918年的情况。”

史密斯警告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养殖鸡和猪的做法存在“巨大风险”,因为这会增加因病毒变异导致在动物和工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

他还忧心忡忡地表示,禁止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培育致命性病毒毒株,意味着科学家无法充分了解病毒在进化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一禁令,是因为有两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培育出可以传染给人类的禽流感毒株,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史密斯本人也参与了这一研究。

1997年,科学家首次在香港发现H5N1型禽流感可以传染给人类。疫情在2003年再次出现,到2013年7月为止已导致377人死亡。2013年3月,有3名中国人被报告感染H7N9型禽流感,到2013年7月已有43人死亡。

相关链接:禽流感防控知识十问

一、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一种新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发病前多有病死禽及其排泄物的接触史。

二、流感和禽流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流感和禽流感就像近亲,人类流感病毒主要为H1~H3。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多数流感病毒容易感染禽类、猪、马等动物,可以通过不断感染人和动物的过程进行“杂交”,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亚型。禽流感病毒也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其中H5与H7为高致病亚型。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

答:主要有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及携带病毒的野禽。

四、禽流感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答:直接接触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吸入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中的病毒颗粒,是人类感染禽流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五、禽流感可以通过病人传染给他人吗?

答:目前只发现经禽类传染给人的病例,没有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能相互传染。

六、哪些人容易感染禽流感?

答:由于人和禽之间种属的不同,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并不敏感。从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其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从事禽类养殖、加工、销售及疫点处置、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及禽流感病毒感染性材料检验人员为感染禽流感的高危人群。

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什么表现?

答:起病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有发热(体温大多>39℃)、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发展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病死率高。

八、防治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答: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当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全身酸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

九、能打疫苗预防禽流感吗?

答:不能,目前还没有人用的禽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不能预防禽流感,但是可以减少被接种者同时感染流感和禽流感的机会,从而减少两种病毒在人体内进行重组,出现新亚型在人间大流行的机会。

十、平时生活中要如何预防禽流感?

答:1、尽量避免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儿童更应该注意。

2、吃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烹饪加工做到生熟分开,接触禽、蛋类后要彻底洗手。

3、购买经过检疫、加工的禽肉制品,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

4、若有发热等感冒样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去医院就诊,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5、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膳食平衡,不吸烟、不酗酒;勤洗手;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责编:詹远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