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日通报称,广东登革热疫情开始进入本地散发病例阶段,近期降雨增多,发生本地登革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很高。
同时,广东疾控部门经过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监测后发现,往年同期处于登革热病例“重灾区”的广州、深圳和佛山等市的个别区域,对部分杀虫剂存在着中度或高度抗药性现象。广东疾控部门呼吁,当出现登革热疫情或蚊媒密度超过预警值时,才能使用化学药物杀灭成蚊。
根据广东疾控发布的最新一期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评估结果显示,广东处于登革热高度传播风险的监测点有10处,其中清远占了6个。
目前,广东登革热发病仍以输入性散发病例为主,但是从4月11日起,截至目前,已报告了3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广东疾控预计进入七月以后,随着降雨增多,发生本地登革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很高。
广东省疾控专家评估认为,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今年广东省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发生时间较近5年同期提前了2个多月,全省的发病高峰可能比往年有所提前。
广东疾控消媒所相关负责人蔡松武称,在清除孳生地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药剂杀灭媒介伊蚊是当前控制登革热疫情的重要手段。经过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监测后发现,广东各地区白纹伊蚊对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杀虫剂均呈敏感性,而对于双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农业杀虫剂,大部分地区呈敏感、低度抗性,但广州、深圳、佛山等市的个别区域存在着中度或高度抗药性的现象。
蔡松武认为,广东各地要坚持以清理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首选生物杀虫剂或生物防制法,能养鱼的水体尽量投入鱼类控制蚊虫。其次,应尽量选用敏感药物或低度抗药性药物,并轮换或镶嵌使用卫生杀虫剂。
相关链接:如何预防登革热?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登革热有哪些症状,如何确诊?
典型病例常急性起病,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诊断革登热,要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三、病毒的感染来源和传播媒介是什么?
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伊蚊为其主要传播媒介,在广东,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即俗称的“花斑蚊”。
四、登革热可以人传人么?
登革热不会人传人,主要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人被带病毒伊蚊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五、如何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主要由伊蚊传播,所以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是关键。
1、防蚊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者生活,应穿着长袖衣裤,或者涂抹蚊虫趋避剂,避免被蚊虫叮咬。
(2)如房间无空调设备,应设置蚊帐或者纱窗防蚊。
(3)避免在“花斑蚊”活动频繁时段,在树荫、凉亭、草丛等户外逗留。
2、灭蚊
(1)处理孳生地,杜绝白纹伊蚊幼虫孳生:
①居家搞好环境卫生,庭院前后的各类盆、罐、缸、坛、瓶等容器及时清理积水。
②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室内外种植的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一次,花盆底盘勿留积水。
③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避免成为白纹伊蚊孳生地。
④建筑工地等地应及时清理废旧轮胎、饭盒、瓶罐等物品。
⑤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⑥对无法清除的较大型积水,如蓄水池、下水道等处积水,可以投放双硫磷(安备)颗粒或者苏云金杆菌等药物,预防和杀灭白纹伊蚊幼虫。
(2)杀灭成蚊: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成蚊。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①敌敌畏: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熏,特点是速效,迅速杀死成蚊,但对人畜有毒性,使用时须小心,注意安全。
②三氯杀虫酯(7504):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熏,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1或3:1,其优点是速效且持续时间长。
③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④溴氰菊酯: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