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汉被马蜂轻轻一叮,就这样进了ICU。周日早上,刘先生和大舅子一家到广州动物园游玩,在南门广场售票处附近被一只蜂叮了一下。很快,刘先生开始出现全身乏力、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症状。家人和保安马上拨打120求救,医护人员到达后使用多种急救手段,帮助刘先生闯过鬼门关。
过敏体质者夏天需格外小心
主治医生廖伟明解释,昆虫的毒素释放到人体,普通人会产生头晕、呕吐、冒汗等反应。身高175厘米的刘先生虽然是个140多斤重的壮汉,但因其本身是过敏体质,发病很快,症状也比普通人严重得多。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因此失去性命。廖伟明提醒,过敏体质者夏天一定要格外小心“毒虫”。
防虫咬还要防入耳
除了蚊虫叮咬致病,飞虫入耳也是夏天常见的“虫害”。由于夏季小虫子在室内活动频繁,市民要清扫收拾家里,最好不要在卧室堆积太多东西,像报纸、购物纸袋等,容易聚集小虫子。收拾房间后,可喷洒一些杀虫剂,如果在家里遭遇虫子钻入耳朵,在鼓膜完好的情况下,可往耳朵里滴入食用油或用酒精棉球塞耳,使虫子无法动弹后掏出;若鼓膜有穿孔的,不建议采用上述方式,应尽快到医院由专科医生取出。
被咬伤最好还是及时去医院
在采访中,不少居民支招说,端午节悬挂的菖蒲和艾叶,对于驱除毒虫有很好的效果。居住在一楼的居民说,一到夏天就在门口洒雄黄酒或硫磺,这样就可以驱赶毒虫了。
皮肤科医生唐中书说,植物和雄黄、硫磺对付毒虫的办法只是民间的一种做法,起不了什么作用。像蜈蚣、马蜂、毒蜘蛛,它们的体内都有毒腺。特别是蜈蚣,蜈蚣越大,其毒性则越强。被蜈蚣咬伤后,多数伤员只有局部反应,如局部红、肿、热、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发麻、眩晕、恶心、呕吐等;极少数伤员甚至发生昏迷、过敏性休克等。
一旦被蜈蚣、马蜂之类的毒虫咬伤,应该马上去医院,在去之前,可以先用肥皂水等碱性物质清理一下伤口。
专家教你被咬伤该如何应急处理
夏季是各种毒虫的活跃期。人们衣衫单薄,去野外游玩或探险时,万一不慎被蜈蚣、蝎子、蜜蜂、黄蜂、蚂蟥等咬伤或蜇伤,可以做这些应急处理。
蜈蚣咬伤: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表现为疼痛、瘙痒,全身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蜈蚣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中和。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石灰水清洗伤口,如在野外可嚼碎或捣烂鲜蒲公英、鱼腥草后外敷伤口。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
蜜蜂蜇伤:要仔细检查伤口,可用镊子、针尖挑出其尾刺。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或淡氨水等碱性溶液擦洗伤口以中和毒液。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也不能用红药水、碘酒之类的药物涂擦伤口,以免加剧局部肿胀和疼痛。
黄蜂蜇伤:因为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人乳涂擦伤口并口服蛇药解毒,可止痛消痒。黄蜂毒性较强,蜂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经急救后,应及早去医院,以防发生意外。
蝎子蜇伤:蝎子有一弯曲而尖锐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刺入人体后可注入神经性毒液。毒液呈酸性,可引起局部灼痛、红肿、麻木和水泡,严重者危及生命。受伤后,应立即拔出毒针,若四肢被蜇伤,要用鞋带、布条等绑扎伤口近心端肢体,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再用肥皂水、3%的氨水反复冲洗伤口或用拔火罐法排毒。被蜇伤者可以多喝开水,以利毒液尽早排出,一定不能饮酒。
蚂蟥叮咬: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蚂蟥是以吸盘吸附于人体暴露在外的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发现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不要惊慌,可用手轻拍,使其脱离皮肤;也可用盐水、食醋、酒、旱烟油或清凉油涂抹在蚂蟥身上和吸附处,使其自然脱出。不要强行拉扯,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若血流不止,可用碳酸氢钠粉敷在伤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