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0报道,美国一位女性患上了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脸盲症。这位女士的症状十分严重,站在镜子前,她甚至都不能认出自己是谁。
这位女士名叫安德鲁,现年60岁。打出生起她就患上了这种奇怪的疾病,她的爸爸也有类似症状,可是她的妈妈却是一个超级人脸识别专家,所有的人脸几乎看一眼就能记住。安德鲁自称,打小时她就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大一样,但是直到有一次在商店里,她都没认出从她身边经过的妈妈,她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
虽然脸盲症给她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安德鲁一直很努力的苦中作乐。她的两个女儿也是脸盲症患者。生活中,她们经常借此开玩笑。比如,有时候她们就会约定好在一家餐厅吃饭,女儿们先坐下,看看母亲进来时能不能找到她们。通常情况下,安德鲁总会在经过她们的时候没有认出自己的女儿,引来两位女儿的咯咯大笑。
为什么会有“脸盲症”呢?
异族效应——分不清楚外国人的脸,因为我们有“知觉窄化”
分不清外国人的长相通常被称为“异族效应”。这个现象早在1991年就被D•斯蒂芬•林德赛等人发现了:人们对于同种族面孔的记忆力比对不同种族的要好。之后研究者一直想要找到“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2002年,奥利弗•帕斯卡里斯等人通过对6~10个月大的婴儿的“其他物种效应”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原来我们在知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知觉窄化”。这符合进化的需要——我们平日接触得最多的是同族,准确地分辨出同族的面孔有利于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因此人脑自动调试以适应需要。
面孔失认症——面孔识别障碍,不存在任何脑损伤或其他基本认知能力异常
脸盲也叫“面孔失认症”,指的是在大脑在面孔加工上明显受损的群体,按照致病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获得性面孔失认症和发展性面孔失认症。
前者是指由于后天(特指成年后)的疾病或者脑部创伤,导致颞叶中与面孔加工相关的脑区受损而出现的面孔识别障碍。获得性面孔失认症也是最早发现的一种面孔失认症。后者指出生起就伴随的特异的面孔识别障碍,不存在任何脑损伤或其他基本认知能力异常。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并不是什么罕见的问题。我们平常朋友间互相说的“脸盲”通常都是指这种类型。
脸盲症如何记住一个人?
要记住一个人,不一定要依靠一张脸。还有很多特征可以成为脸盲症患者记住熟人的要素。短期的如穿着和发型等,长期的包括对方举手投足的习惯、说话的语调等等。当然,有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人脸的认知能力到34岁才达到顶峰,在借助其他要素记住熟人的同时,不妨有意训练一下自己对人脸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