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良药苦口”的谚语深入人心,为改变这一现状,制剂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开发出了众多的矫味和掩味技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一般而言,儿童对于药物的口感异常挑剔,另一方面与西药相比,中药口服制剂口感也较差,这两个领域成为制剂攻关的重点。从攻关的手段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提升味道但可降低苦味感,这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如包衣、固体分散、微球、微囊及环糊精包合等方法,其机理是减少与味蕾接触的药量或药物浓度,从而降低了口腔对苦味的感觉。第二,就是采用矫味技术,在制剂中添加矫味剂、甜味剂及芳香剂等辅料,通过单独或复合矫味以求达到产品好口感。第三,添加味蕾麻痹剂等,制剂中加入具有麻痹作用的成分, 味蕾被短暂可逆地麻痹, 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药物的味道,如泡腾剂利用碳酸氢盐与有机酸反应产生CO2 ,麻痹味蕾达到掩味目的。
对于采用现代工艺技术以达矫味的方法现暂不展开,本文仅对传统添加矫味剂等手段予以分析,看看制剂好口味从何而来。2015年发行的新版药典将辅料单独成册,共收载了270种药用辅料,其中就包含了数十种调节味道的辅料。
这些辅料种有一些可用于特定的患者人群,比如D-木糖,又称戊醛糖,由玉米穗或木材水解而来,其甜度为蔗糖的40%;在药剂中常用做无热量的甜味剂和稀释剂,适用于制备糖尿病及肥胖患者用的制剂。木糖醇,别名为木戊五醇,本品从各种纤维素类物质中获得,其甜度为蔗糖的65~100%(视浓度而定);在药剂中作为甜味剂、增塑剂、保湿剂、稀释剂、及抗氧剂等,作为甜味剂时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
作为在泡腾制剂中常见的辅料,枸橼酸及碳酸钠等还可以调节溶液剂的pH值;而在制备泡腾类制剂中加入此类物质,其机理是当泡腾制剂遇水时,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一是导致产品迅速崩解,二是二氧化碳还可以麻痹味蕾以达掩味。
而果糖、木糖醇本身即是营养药又可作为甜味剂等辅料;谷氨酸钠即可作为苦味阻滞剂以缩短苦味在口腔中的滞留时间,亦属于氨基酸类药物用于血氨过多所致的肝性脑病、肝昏迷等。
以口服剂型来分析,口服液、咀嚼片、口含片、口崩片、颗粒剂、酊剂、散剂等显然要比普通片剂或胶囊更讲究口感,这些剂型中大多加有矫味剂、甜味剂等辅料。
小儿七星茶口服液及颗粒:临床用于小儿厌食症等,其口服液工艺中加入了单糖浆、而颗粒剂中调入了蔗糖粉用于调节药物的口味。
桂林西瓜霜:本品为散剂,临床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制备工艺是将诸药材粉碎成细粉后,加入适量甜菊素、枸橼酸等混匀,由于方中有西瓜霜、冰片等,故其形状表现为气香、味咸甜、微苦而辛凉。
感冒清热咀嚼片: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工艺中加入阿司帕坦调味,由于本方中本身具有薄荷等芳香性药材,所以性状表现为具特异香气,味酸甜而微苦。
云香祛风止痛酊:方中22味中药材,分别通过乙醇回流提取及浸渍等工艺,将提取液加入薄荷脑等调节,使药物气芳香,味辛辣而清凉。临床用于风湿骨痛、伤风感冒等,本品即可内服也可外用。
茵栀黄泡腾片:本品为茵栀、金银花、栀子、黄芩的提取物分别加入碳酸氢钠及枸橼酸粉混匀,再加阿司帕坦调味压片。临床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疽,用法为温开水溶解后服用,味微甜。
其他口服制剂如蜜丸以及糖浆剂等更加芳香可口,蜜丸直接用药粉加炼蜜制丸,制备过程中对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是保证蜜丸质量的关键,临床多用于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患。而糖浆剂中蔗糖含量高达85%(g/ml),糖浆剂中的糖与芳香物质能掩盖药物的苦、咸及其他不适的臭味,故非常适宜儿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