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是典型的儿童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为五万分之一,不过由于婴幼儿的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宜植入人工晶体这一常规的白内障疗法。3月11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从现场了解到,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开辟了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新方向。该原创论文已经于3月9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先天性白内障面临治疗困境
人的实体组织器官的缺失后无法再生,只能用异体组织器官或就象假肢一样的人工器官替代,但异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人工器官则缺乏生物活性。治疗白内障的人工晶体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人工器官,但是处在发育期的婴幼儿并不宜用,如何治疗婴幼儿白内障成为一大难题。
希望: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干细胞技术为组织器官功能再生带来了希望。然而,现行的干细胞技术多采用外源性干细胞,注入体内,但迄今未能成功。刘奕志教授团队经过18年的研究发现,利用自体内源性干细胞实现晶状体原位再生,用于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据悉,内源性肝细胞原位再生治疗有5大优势:无伦理争议;无免疫排斥;具组织特异性;原位有序排列;易与原组织整合及功能连接。
刘奕志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先天性白内障新疗法 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晶状体存在内源性上皮干细胞,并证明Pax6和Bmi1是维持其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关键因子,发现目前常规的白内障手术囊袋开口大,损伤内源性上皮干细胞,无法再生晶状体。他们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超微创白内障术式,将病变组织清除,保护利于细胞生长的基底膜和再生微环境,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首次成功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刘奕志教授介绍,在临床研究中12名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接受了这种新术式,术后再生出功能性晶状体,临床研究证实了新术式在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据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了解,目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已经完成了数十例新疗法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且患儿恢复良好,术后炎症及并发症少。刘奕志教授说:“年龄越小的白内障患儿做这种手术效果越好,通常术后6个月就可长出一半的晶状体。这种手术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视力,更好地帮助他们度过视力发育关键期。”他表示该技术为超微创,手术切口仅为1.5mm,需要不断熟练推广,未来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成员——林浩添教授
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成员——欧阳宏教授
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成员分享了研究心得,林浩添教授说:“非常荣幸能参与这项研究,科学研究需要结合医疗实际,从病人的利益出发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水平提高。”欧阳宏教授表示此次研究非常有意义,解决了实际的临床问题,通过研究,可以让广大白内障患儿看到清晰的世界。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