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医学争鸣》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民族的生存及繁衍作过重大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近20年来国内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成绩是:
1、20年中,国家向中医药事业投入超100亿元,企业投入超1000亿元。
2、1996-2014年中药工业产值从234亿元增至6000亿元,增高几十倍,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3,占了世界中药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市场为主要)。
3、上亿元的中药品种越来越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40几个增至现在的500多个,其中销售过10亿元的品种过去没有,现在已有50多个。
4、在国外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从过去每年仅几十篇,到现在达3000多篇,在全球的比例从4%上升至34%。
5、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二)近20年来中医药走向国际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成绩是:
1、我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来华学习的中医药人员,仅1997-2005年8年间就达54700人。
2、截止2008年,国外中医医疗机构共达5万多家,针灸师达10万人,注册中医师2万名,每年有30%的当地人、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治疗或保健。WHO在亚洲设立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特别是针灸,已在170多个国家传播,其中德国每15000人有一家中医或针灸诊所,美国有8000多家针灸诊所,荷兰、法国和澳大利亚各有1600、2800和3000家中医诊断或针灸诊所。
3、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使用过中草药治疗,占
世界人口的80%,全球草药类产品市场达1000亿美元,其中药品占400亿美元。2014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达46.3亿美元,其中出口35.92亿美元,进口10.38亿美元。
(三)目前中医药发展国内存在如下问题:
1、中医药机构、人员及服务有限
我国目前有中医医疗机构39257所,只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948540所的4.14%。中医床位仅70万张,只占全国医疗床位总数的12.3%,万人中中医床位仅4.53张,与万人总床位的22张相比,仅占17.4%,中医药人员仅48.8万人,只占全国医务人员总数667.6万的7.3%。其中执业中医师36.8万人,只占全国执业医师总数261.6万的14.1%。2012年中医诊疗总次数为7.47亿人次,占全国诊疗总人次的15.1%。
2、中医药收费低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中医中药比西医西药收费低的现象,有的甚至低得出奇。比如同一种骨折,中医科的手法复位为180元,而西医手术费则达1000元,加上钢板费4000-5000元,最高总收费达上万元。山东省把桡骨远端骨折、锁骨骨折、跟骨骨折等7种病种在二级以上医院试点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济宁市2012年测算,单个病种1163例,中医平均治疗费用3997元,而西医则达1.65万元,相当4倍以上。最后济宁市把中医法提高到7700-9900元,也才是西医的53%。中医收费不仅比西医低,而且比社会上的普通保健师的收费也低。民间有形象说法,数年培养的推拿医生单位时间收入不如一个经半月学习上岗的足疗按摩师。
中药的销售价格也比西药的低。都是专利新药,专利中药与专利化学药同效不同价,一般专利化学药一类的销售费用率为30%,利润率达45%,但专利中药分别仅为10%和10%。如专利中药莲花清温胶囊治疗甲型流感,药效与达菲相当,但价格仅为达菲的1/8。
3、中医药事业亟待振兴
2013年我国中医门诊人数只占全国门诊人数的15%,中医药机构人员,从建国初期的80万人减至现在的20万人左右。中医院校毕业生仅有3成可以当医生,或在当医生,如此下去,中医可能消亡。因此,国家要力挺,中医要自强。
中成药总产值占达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2%,但中药出口额只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5%。这是为什么?中医药国际化,现在状况如何?
(四)中医药走向国际步履维艰
虽然目前我国已与外国签订了83个中医药协议,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大部分国家都没有现存的有关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中医药企业在当地国的注册认证和推广方面存在投资风险。比如在葡萄牙,从我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葡的毕业生,和在葡萄牙里斯本中医学院(民办)毕业的毕业生,尽管都拿到我国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文凭,但其执业只得到商务部许可,并未得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其所用中药制品只能从荷兰或英国间接进口,因此,中医行医和用中药还是处于灰色地带,即尽管没有法律许可,但也没有立法反对。
中医出不去,中药难出去,中医要出去,中文先出去。这里指的中文不单指中国文字,更主要指中国文化,即完全按西医西药为标准,中医药难以得到国外民众的认可。我们要大力宣传中医的理论及实践,从国内逐渐走向国外。中医药国际化可以依靠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从两条路出发,一条是旱路,即西北的甘肃。一条是水路,即南方的广东。目前的状况是广东比甘肃做得更好。据WHO统计,到2050年,世界中草药市场将达5万亿美元,因此大有前途。
(五)建议
1、提高对中医药的认识。
无端地否定中医,说中医不科学,中医不能治病,或武断地肯定中医,说中医就是科学,包治百病,都是不客观、不正确的。中医要在疾病认识、临床诊疗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任何方法学都只能解决相应的问题,不能包打天下,中医是这样,西医其实也是这样。这方面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2、加大中医药投入。
不仅要加大国家的投入,而且要纳入民营资本。这方面要做乘法。
3、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这方面要下大力气,培养的方法既要注重传统理论知识和有效实践的学习,也要注意现代科学知识的培训,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要在整合医学上下大功夫,只有这样的人才将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学的全面和正确发展。这方面要做乘法。
4、改变中医药研究策略。
我个人的建议是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我国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就是这三条策略的结晶。具体地说就是我以前说的四句话“从微观到整体,以疗效为标准,变不治为可治,从配角到主角”,但四个方面不是单一施行的,加减乘除都要做,然后把结果整合起来。整合就会发现常法难以发现的新现象、新疗法。比如,对于晚期难治性肿瘤,谁也没有好办法,但我国的抗癌中药注射液康莱特,在美国Ⅱ期效果很好,取得了两个两个月的好成绩,即康莱特组与常规西药化疗组比较,中位生存期延长了1.9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康莱特组为114天,比西药组延长了近2个月,于是已被FDA批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目前临床肿瘤治疗药品不容乐观,一个药在100个病人中只要有30个明显缓解就认为该药可用,如有50%明显缓解就可以上市,可上市以后全部病人都在用,100个用、1000个用、10000个用,将有成千上万病人不该用而用了无效药。实际数字还在无限扩大,疗效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康莱特能取得如此效果,当然会受到世界瞩目。这就是一个“从微观到整体,以疗效为标准,变不治为可治,从配角到主角”的实证。
结语
全民健康十分重要,为之服务的医改是一道主题,或称主项。主项要改什么?其实大家的认识一致,那就是要改分项。分项是什么?就是我在前面列举的8个方面(至少是8个),即资源配置、卫生立法……等等。这些分项在过去的实践中是合理的,也是做过贡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及其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些分项就与主项不适应了,这就得改,改就是要改分项。但分项怎么改?大家的认识就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了。其实,每一个分项中又包含有若干单项,同然,这些单项与各自的分项,继之与主项在过去是相宜的,但现在不适应了,就必须对其进行修改或校正。改的办法不外乎对单项进行加减乘除,少了就加,大加就乘;多了就减,大减就除。加减乘除,最后使单项与其分项趋于合理。各分项自己合理了,但对于主项的要求不一定个个恰当,于是根据主项的要求对各分项通过加减乘除再行调整,这就叫医改。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结果的诞生都会引发不同意见。检验的标准还需实践,还要时间。因此,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群,难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也难有普适的结果。因为自然在变、社会在变、民众的需求更在变。生命的本质是越来越短,但人们对寿命的期望越来越长,对生存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健康是一道永恒的主题,那医改就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