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装置开启颅内大或巨大宽颈动脉瘤治疗新时代
北京——2016年4月8日——值此第十三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今天在京召开之际,国内外脑血管疾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脑血管病这一领域探讨前沿技术和最新趋势。与会专家指出,随着中国逐渐迈向老龄化,脑血管病已经逐渐成为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因此急需创新技术来应对这一高危疾病。
脑血管病俗称“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俗称“脑梗塞”)和出血性(俗称“脑溢血”)两大类,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出血性卒中与动脉瘤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在中国,35-75岁人群中未破裂动脉发病率约为7%,其中约0.5-7%是大或巨大动脉瘤,而且动脉瘤体积和破裂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脑部小血管出血和大血管出血,大血管出血学名叫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就好比是供水系统,小水管爆了,淹的是室内,只是影响一家一户供水;大水管爆了,淹的是走廊或者楼道,影响的是整个片区的供水。”天坛医院的姜除寒教授说:“总得说来,颅内动脉瘤的危害是很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上85%都是由于此类动脉瘤造成的。”
脑动脉瘤的成因,是由于脑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造成动脉壁如气球样膨起,形似瘤状,故称动脉瘤,但实际并非平常所说的“肿瘤”。脑动脉瘤可从两方面造成患者残障:一是破裂出血,可直接造成患者脑溢血死亡;二是占位效应,压迫周围神经组织。
姜除寒教授说:“打个比方,动脉瘤就像自行车车胎磨薄之后的局部鼓包,鼓包处管壁比其他地方都薄,非常容易破裂,没爆胎的时候,会凸出来挤压其他组织,爆胎的时候,就造成了颅内大出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脑溢血。”
目前,针对该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夹闭术、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术等。 但数据显示这几种治疗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并发症率超过20%。
宣武医院的张鹏教授说:“这些常规方法的治疗理念都主要是针对动脉瘤或动脉瘤颈进行治疗,很少涉及载瘤动脉,因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目前在国际上最新研发的血流导向装置是针对载瘤动脉进行治疗,目前大量临床文献已经证实了这一疗法在治疗大或巨大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此次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血流导向装置引起了专家热议。以PipelineTM栓塞器械为例,工作原理是其被植入载瘤动脉后,可以依靠细密的网孔一方面干扰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使动脉瘤中血液淤积,形成血栓,促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另一方面又可供血管内皮细胞攀爬,血流导向装置被内皮细胞覆盖后,将在动脉瘤颈形成永久的生物性封闭,使载瘤动脉恢复为正常血管。
张鹏教授说:“根据目前的临床效果,可以说血流导向装置,即基于载瘤血管本身的疗法,在治疗颅内大或巨大宽颈动脉瘤方面,将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目前国内开展这方面的手术也有超过400例,效果良好。”他还提道:“脑动脉瘤风险大,不易发现,一定要早防早治。一方面,控制脾气,少发脾气、注意饮食不要高脂高糖高盐,适当吃些豆制品水果蔬菜;另一方面,少抽烟喝酒,这些对动脉瘤都有刺激作用。”
Pipeline栓塞器械已于2014年2月被CFDA批准在中国大陆上市。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