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医学争鸣》
“病人”这个词,应理解为得了“病”的“人”。因此,不仅要治疗他的“病”,而且要关心他这个“人”。他的病变可能表现在躯体上,但他的痛苦却隐藏在心灵里。治愈疾病恢复健康,不仅要有医生的贡献,而且要有病人的努力。否则病变可能治愈但不久复发,甚则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某个年轻人因失恋而跳楼自杀,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治好了跳楼的伤,她还可能改用上吊或跳河。如果不采用躯体和心理两种疾病同治,不仅结果难达理想,且再多的医生也治不完病人。
在医学发展初期,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能认识疾病的真正原因,心理疏导有一定作用,因而在疾病治疗中受到很大重视。当时,从事这份工作的叫做“巫”或“巫医”。曾经还有过“以巫为主”的时代,当时把医都排挤了,过度地重视心理治病,甚至信神信鬼,迷信猖獗,这过头了,是错误的。不幸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治疗慢慢被疏远了,甚至还出现过完全否定的时代,比如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铲除封建文化、横扫牛鬼蛇神、反对形而上学”,把身体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统统看成是伪科学、假医学或唯心论,有的还被看作“政治思想问题”。现在这样的想法、看法和作法还时有发生,比比皆是。事实上,很多疾病表现有症状,甚至是严重的症状,但实际上身体查不出来病变,这是心理紊乱造成的。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消除这些症状,甚或治好这些疾病,这在日常的消化门诊中可能有30%~40%的病人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有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可能比疾病本身对病人的危害还大,但随着器质性疾病治疗成功,心理表现就迎刃而解。总之,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有时单独存在,但多数共同发生,且互为因果。整合医学需要医生同时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看好这些疑难杂症。(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