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又一幼儿园疑发生集体食物中毒

家庭医生在线 2017/5/4 12:42:42

据报道,5月3日中午,海南三亚崖州区新苗苗幼儿园师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等症状,27人疑似食物中毒,41人留院观察治疗。目前,涉事幼儿园已被关停,事件原因正在调查中。

报道称,2017年5月3日,该幼儿园及其分园数十名师生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不同程度的情况。三亚立即调动8辆救护车投入救治,81名师生通过转送或自行赴医,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情况综合诊断,27人符合食物中毒定义,其余情况仍需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

食物中毒该如何急救?

食物中毒一般具有潜伏期短、时间集中、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的特点。据统计,食物中毒绝大多数发生在七、八、九三个月份。临床上表现为以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可因脱水、休克、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千万不能惊慌失措,应冷静的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服用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一、催吐

如果服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g加开水200ml溶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g捣碎取汁用200ml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二、导泻

如果病人服用食物时间较长,一般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g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g,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对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g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三、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ml加水200ml,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g、生甘草10g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

注意事项

如果只是轻微食物中毒的话,不能当做食物中毒处理,否则会加深病情,这种情况,可以喝大量的水(别喝有色饮料,如果清水实在喝不下,可以喝雪碧,但需先把二氧化碳摇晃出来),清理肠胃,等到上吐下泻症状差不多结束之后,再吃点止泻的药。

做完这些措施之后重点是喝水!!!

(责编:张晓萌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含亚硝酸盐类植物性食物中毒如何急救啊?

医生建议:一般食物中毒的状况都不用太担心,给你介绍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本品适用于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盐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改善应该到医院及时就医。

Q:吃东西发生食物中毒如何处理?

吃东西后发生食物中毒,如症状较重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嗜睡等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采取催吐,洗胃等急救措施。

Q:食物中毒急救方法

  食物中毒,马上停用

  食物中毒夏秋季多见,多在进食后数小时内集体暴发,且多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可伴有发热。吐泻严重的,还可引发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一旦发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

  急救方法,催吐为先

  出现中毒症状不要惊慌,中毒不久且无明显呕吐症状者,可以喝浓食盐水或生姜水催吐。如不奏效,可用手指刺激舌根部引吐。

  导泻措施,也很重要

  如果中毒者进食受污染食物的时间已超过两小时,但精神仍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受污染的食物尽快排出体外。导泻后注意适当补充点淡盐水,以防脱水。

  缓解不了,送院治疗

  经上述急救方法,中毒者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程度较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尽快将中毒者送到医院进行洗胃、灌肠、导泻等治疗。

  提醒:食物中毒发生后,应保留剩下的食物或中毒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以便相关人员采集化验。

  急救口诀食物中毒猛于虎,

  上吐下泻好痛苦。
  
  同吃同拉真无助,

  催吐导泻留“证物”。

  常见的可引发中毒的食物

  1.河豚鱼:河豚鱼的肝、肠、卵巢内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引起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2.未熟的四季豆:四季豆含有皂素等有毒物质,如果吃了未熟或凉拌的四季豆,半小时到几小时之内就可发生中毒。

  3.发芽的马铃薯:发芽、青绿色或未成熟的马铃薯着色部分(青、绿、紫色和胚芽、芽孔周围)含龙葵素,会引起中毒。

  4.有毒蘑菇:一旦食入有毒蘑菇,将危及生命。

  5.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亚硝酸盐中毒通常会出现胸闷憋气、口唇发绀等症状。腌制食品(如腌肉、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不宜一次大量或经常食用,变质蔬菜含高亚硝酸盐,更不宜食用。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