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115年之际,2018年9月8日,第二届中国ERAS & Tubeless多学科学术交流会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新与转化医学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来自美国、英国、香港等地区的知名医学专家、省内外90多间兄弟医院等参加了此盛会。
开启“微创”向“无创”新篇章 论坛瞄准创新与转化医学前沿技术
本次大会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等联合主办。大会旨在以“快速康复”和“无管化”系列技术为引,瞄准创新与转化医学前沿技术,开启从“微创”向“无创”时代跨越的新篇章。
院士论坛重磅来袭 7位医学界院士共话创新
开幕式由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教授主持。开幕式之后,大会重磅打造的“临床医学创新与转化院士论坛”准时开始。樊代明、韩德民、张英泽、李兆申、吴以岭、张海波、钟南山7位院士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与参会嘉宾共话创新。
其中,樊代明院士从“医学的反向研究”视角出发,为当代医者实现患者的“整体健康”呵护带来了新的启发;韩德民院士就利用“医学人工智能”助力健康中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张英泽院士分享了自己的创新经验,如何在观察、思考之后迸发创新思维;李兆申院士分享了自己在胰腺病难题临床研究之路上的心得体会;吴以岭院士分享了络病理论与转化医学的经验;张海波院士带来了肺损伤再生医学领域的最新理念与成果;钟南山院士则分享了团队在临床医学创新与转化领域的诸多珍贵经验。
钟南山院士分享创新与转化经验:慢阻肺早期用药可明显改善肺功能
“创新与转化还是要遵循科研的目的,特别是要解决临床科研遇到的诊治和防治的问题。很多科研最终都要转化到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否有效。”钟南山院士如是说。比如慢阻肺,在中国农村,生物燃料是慢阻肺的重要诱因,这跟抽烟的风险差不多。
通过跟粤北地区九年的合作,将生物燃料改成沼气。由于沼气的污染小,再加上改善通风等措施,钟南山院士发现慢阻肺的患病率明显降低,人们肺功能降低的速度也明显减慢,这就做到了早防。
此外,钟南山院士还做了很多关于慢阻肺早期病人的研究。据现在流行病学的结果显示,95%以上的慢阻肺病人都是早期,病人往往等到走路有气促,病情到中晚期才去医院看病。但这个时候,病人的肺功能已经降低了50%以上。
钟南山院士坦言,国内外的早期慢阻肺病人都没人管。为此,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花了十年时间,通过对社区部分没有症状的早期慢阻肺病人,进行简单的药物干预。经过两年的干预,对比没进行干预的病人,钟南山院士发现进行早期用药干预的慢阻肺病人,用药后,肺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虽然这部分病人自己没有感觉,但是对医生来说,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慢阻肺早期没有症状,但是可以通过肺功能来诊断。只有致力于早诊早治,慢阻肺才不会发展到晚期,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钟南山院士希望这也能变成国际的一个理念。
三大成果转化可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和惠及患者
理念的创新如何运用到临床?钟南山院士列举了三大意识创新转化的成果。
裸眼3D:操作方便
胸科手术需要借助3D技术,医生都需要戴眼镜看3D,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但裸眼3D的出现使得医生们不需要戴眼镜,而且这一技术还可应用于妇科和腹部外科等多个领域。
红外成像:筛查肺栓塞
9%的住院病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病人常常合并有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会造成突然性的肺栓塞死亡,肺栓塞是中国50万里头三大死因之一(另外两个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钟南山院士表示,很多情况下,由于肺栓塞没有症状,很多病人都不知道自己已患这一疾病。如果长期不动突然活动或者突然坐飞机,血栓脱落,就会形成肺栓塞,病人就会死亡。为早发现肺栓塞,红外成像技术便被研发了出来。红外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肺栓塞的筛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肺栓塞,以及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防感染扩散病房:避免互相感染
从非典到h5n1这些急性传染病,医院都需要有负压病房,但这些病房很占地方。如果是普通医院,病房资源难以分配和利用,因此钟南山院士以及团队便研发出可预防感染扩散的病床,这个病床采用特殊的办法,可以隔绝感染。目前,该病床已经在广东一个结核病人比较多的地方进行试点。
据了解,前两项成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运用。
此外,钟南山院士还提到,创新与转化的理念不只体现在实物上,一些好的理念能产生社会效应。比如每两周的一次的院士大查房,线上和线下,每次检查人数将近10万人。这一活动已经开展了5年,对于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