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上海)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目标,遏制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井喷势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健康报社共同发起、辉瑞普强支持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China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dex,下简称“CHI2017”)于两年前发布。这份指数是全球首个科学、客观、全面反映国人核心健康素养的健康指数。该指数发布2年来,见证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少见的慢病管理国家行动,使慢病管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得到了激动人心的进展。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指数体系,2019年5月31日,《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9)》(下简称“CHI2019”)在于上海召开的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正式发布,再次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与CHI2017相比,CHI2019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源更加完善,数据源/算法略有更新,使指数在保证科学性的情况下,更强调其背后的公共卫生意义。综合来看,部分指标如早死概率、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数量、缺血性卒中溶栓比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比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联合用药比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全科医生数,有较大改善。从排名来看,CHI2019位列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浙江省(78.40分)、上海市(78.12分)、北京市(76.29分);与2017版相比,宁夏、青海、海南、山西、云南排名有较大改善。但是无论得分/排名的高低,各省在每一个维度/指标都存在着进步的空间,也为将来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找到了着力点。
启动仪式合影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黄红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工作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刘静教授,心血管健康联盟秘书长方唯一教授和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共同启动了指数发布仪式。
找到心血管疾病防控发力点,为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健康收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教授
谈及此次指数更新的初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教授表示:“过去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节节攀升,成为居民第一位死因。作为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医生,我们应当为国家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做出努力和贡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个领域都需要有抓手和路径,我们希望通过CHI建立一套评价体系,评估各地的心血管健康问题,找到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发力点,最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
葛均波表示,两年前CHI的公布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省份分管卫生的主要领导和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都很关注、重视这个指标,他们分析原因,查漏补缺,一些省份努力的成效已经慢慢显现。指数间隔两年发布,不仅是在完善数据库建设,也是给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执行的时间。此外,他认为不必过于看重新版指数中涉及的排名变化,应当着重于纵向对比,分析本省各项指标提升和后退的原因,并不断改善,努力向100分靠近。
作为媒体及联合发起单位,《健康报》社周冰总编辑表示,我国心血管健康的防控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布局和各部门的整体联动,从观念改变、政策设计、行为改善等方面多维度发力,媒体在其中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带动全社会关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心血管健康指数对我国整体慢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
教授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就CHI2019的意义谈道:“慢病死亡占所有疾病死亡的85%以上。如果能够真正把CHI宣传、普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的话,它将减少心血管死亡,进而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慢病死亡和人类的因病早死,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心血管健康方面,它还可以引申为肿瘤健康指数,对我国整体慢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未来如果将这些整合成为中国人健康指数,将其他国家纳入到中国的评价体系,就可以横向比较,找到我国的差距,指导我国迎头赶上。因此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对于如何完善指数评价体系,霍勇表示,从形式到内容,目前的评价体系是经得住考验的,真正需要完善的是信息收集体系。目前收集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还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同时完善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收集的渠道。以高血压为例,目前采用的是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式,普查时间间隔较长,而抽样调查的代表性不强,这就需要依托国家相关部门按照标准流程收集数据,这是提高数据质量非常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目前数据来源大多是填报形式,未来要发展信息化,所有数据自动采集,在获取时可以随时调取,弥补数据缺失带来的不足。
各地高度重视,做好基层测算培训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发布两年来,各地为改善当地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新政频出。比如,山东省推出各市CHI评价结果并以“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心血管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湖北省宜昌市不仅率先完成市级CHI评估,还利用当地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基于社区的智能化慢病全程管理试点工作;天津市建立胸痛专科医联体,心肌梗死死亡率出现拐点;上海市CHI得分在公共卫生与服务维度的突出表现,与其人口密度大、区域经济好、各方人员精诚团结、管理高度统一,能够整合更多有效资源密不可分。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工作组组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工作组组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表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个体生活方式和代谢性因素关系非常密切,而这些因素均是可防可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要突出关口前移、预防为主。为了做好心血管疾病防控,需要各地高度重视,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对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纠正。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慢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工作,比如自2011年启动的全国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多地政府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开展全面健康生活方式和“三减三健”活动等。除此之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包括医保保障高血压门诊费用,这些措施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的提高均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开展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等举措,对于规范心血管疾病诊疗过程,提高心血管诊疗能力,降低人群死亡率等起到良好效果。
对于新版指数的变化,周脉耕介绍:“新一版的指数测算指标实际没有太大变化,但采用的数据更为实时全面,评估结果也更客观。经过两年的发展,有些省份的排名有了一些提升,这与当地政府对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视有很大关系,比如有些地方密集出台一些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政策,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加强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等,这些措施都会提高当地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得分。
多位省市卫健委领导表示,该指数为各地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了有效工具和强有力抓手。通过运用指数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各地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改进,而且目前已经逐渐开始显现成效。大家希望深入推广运用,让各地从数据变化中看到该指数体系所带来的改变,从而引导更多地方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控,找到防控工作的着力点,并因地制宜制订出更多高效的公共政策,早日迎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服务人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