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李奶奶发现自己走路的时候迈腿特别缓慢,原来闲不住的一个人,现在总懒得出门。刚开始,李奶奶的儿女并未在意,只觉得老人家上了岁数,腿脚不灵便。但今年初开始,李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受控制,手抖得厉害,衣服扣子都系不上,脚下也总是拖拖拉拉。李奶奶这才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得到了确切的诊断。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起病隐匿,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相比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常见慢病管理的日趋成熟,有着中老年人健康“第三杀手”之称的帕金森病却没这么“幸运”,公众对帕金森病了解有限,就诊率和确诊率仍普遍偏低。李奶奶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60岁发病率达1%,及早干预和治疗
帕金森病90%以上的患者大多是50岁以后才发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大概在60岁以上发病率就达到了1%,就是说100个60岁以上老人里至少有1个患上这个疾病。除了年龄因素,帕金森病的诱发和环境因素,如油漆、农药、重金属等存在联系。此外,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都是还不太确定的发病因素。
帕金森病的危害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生命受威胁或死亡,但是对患者生活影响很大。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如颤抖、动作慢、僵硬、迟缓等,在生活中会令早期患者感到自尊受损,尤其是仍能自理、过正常生活的患者,难免造成心态失衡,从而影响病情。中晚期患者生活需要有人照顾,即使能走也容易跌倒、容易损伤。
帕金森病早期进展较中晚期慢,另因遗传、环境、治疗等多种因素影响,80%-90%的帕金森病患者能维持5-10年的生活自理,30%-50%的患者能维持20年的生活自理。因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达250万,随着老龄化的加快,预计每年将新增病例10万人 。然而,接近15%的患者在患病2年以上才去医院就诊,很多患者没有及时就医,错失了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
“帕金森病虽然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如果早期发现、系统治疗,可控制病情并延缓进程,”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雒晓东主任提醒,“专业医生在疾病治疗早期的参与非常重要,患者和家属也需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预防运动并发症,保持自如生活
对于帕金森病治疗,国际公认要关注三大治疗目标,即控制运动症状、改善非运动症状、防治运动并发症。雒晓东主任表示,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经长期的治疗,都可能产生运动并发症。通常运动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1年后约为3%,6年后约为41%,9年后约为70%。而且,发病年龄小于60岁的年轻帕金森病患者更容易出现。
运动并发症出现的症状比较复杂,也比较多样,主要分为“运动症状波动”(运动过少)和“异动症”(运动过多)两大类。运动症状波动典型的症状是“剂末现象”,服药后疗效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另一个是“开关现象”,患者在“开”期可以活动,而在“关”期发生明显的运动不能。“异动症”常表现为头部、躯干、肢体、口下颌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中,因突发异动症摔倒导致骨折的情况不少。
运动并发症是帕金森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引起患者和家属的足够重视。除了服用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帕金森患者最需要做的就是康复运动,雒晓东主任建议患者一定要每天活动2个小时,尤其是早期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更应每天坚持康复运动。打太极拳、打八段锦、跳跳舞,或在家做做家务,都可成为帕金森患者日常的康复运动。
规范治疗,一“扫”即达
帕金森病一经确诊,其治疗将贯穿患者终生。除了患者严格自律和对医生治疗方案的高度配合外,长期、规范的治疗管理对于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并维持患者较高的生活质量相当重要。据雒晓东主任介绍,广东省中医院已开设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十多年,2017年还专门成立帕金森俱乐部,同时建立了200例左右的病人终身管理系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并提供专业指导,从而帮助患者控制并改善症状。
为了让患者更便捷地到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医,国内首个“中国帕金森病门诊地图”已正式发布,在移动端系统地提供全国近500家帕金森病专病门诊信息,并具备定位、导航、一键呼叫门诊等功能。关注帕金森患者关爱网站“帕友网”微信公众号(pajo2014),在微信公众号主页面左下角点击进入“中国帕金森病门诊地图”;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开启中国帕金森门诊地图,接受专业和规范的疾病诊疗与管理。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