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带着妈妈的爱,更好地活下去。”3月18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成功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小吴回医院复查,并带来了一面锦旗,送给挽救他生命的医护人员,而为他捐肾的正是他的妈妈,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除了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更让他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好好珍惜,更要照顾好她。”
头晕头疼,查出肾病
去年初,小吴突然开始出现阵发性的头疼,不过疼一会儿之后能够自行缓解,他单纯地以为休息不好所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去年4月份,他突发言语不清、口唇抽搐,家人急急忙忙带他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肌酐值高达800+umol/l,超过正常人水平的七八倍,以这意味着他的肾功能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也就是常说的尿毒症。
为了保障生命安全,小吴不得不接受每周三次的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次透析完之后,他都感觉到疲惫不堪,完全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除了透析,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够帮助他摆脱疾病的困扰呢?
医生告诉他们,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手段,但等候合适的器官捐献肾源也是一个非常漫长且不确定的过程。
经过了解,父母得知,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家庭内互助自救”模式的亲属活体肾移植,这是部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选择方式。小吴父亲的肾受过损伤,不符合捐肾的条件,母亲义无反顾,决定捐献自己一侧肾脏来救儿子。
起初,小吴不肯接受母亲捐肾给他,担心会给老人家的身体带来影响,全家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作为这一大家子人的顶梁柱,小吴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如果不是考虑到养家的问题,我想能透析多久是多久,我自己也认命。”小吴终于抵不过家人的坚持,更主要的是,他通过各种途径确定捐肾不会对母亲生命造成很大威胁,才终于肯答应。
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他们做了决定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找到了对肾移植手术有着丰富经验的刘小友主任,医生被这位母亲的伟大决定所感动,立即安排他们入院接受术前检查评估。
为确保小吴母子俩的安全,刘小友主任邀请肾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术前讨论评估,经过详细的检查,最终确定小吴母亲的健康状况符合活体捐献的标准。在多轮严格的伦理学审查后,最终该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获得批准。
3月3日下午,手术如期进行。为了尽可能降低对捐献者身体的创伤,医生采用腹腔镜活体供肾取肾术。
在取肾手术过程中,小吴也被送到了隔壁手术间做好手术准备,一墙之隔,却是用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将两个生命紧紧相连。移植团队严阵以待,供肾取出后第一时间进行灌注和修整,随后转移至隔壁手术间进行肾脏移植,大大缩短了移植肾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
随后,在何建行教授、徐鑫主任的指导下,移植团队将肾脏的动脉、静脉、输尿管逐一精细吻合,开放血流,肾脏的色泽迅速恢复,很快,母亲捐给儿子的这颗肾脏,就在小吴的体内运转起来,可以看到尿液不断从输尿管流出。
五个多小时之后,两台手术均顺利完成,母子两人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每小时尿量可以达到700-1000ml,意味着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第一天,小吴的血肌酐值下降到369.6umol/L,术后四天,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复查彩超提示,移植肾血供丰富,恢复顺利。小吴最关心的还是母亲身体状况,麻醉苏醒后,就急切地询问妈妈的情况,得知一切顺利之后,他非常激动,感受到母亲的爱在自己体内发光发热。
母子两人在器官移植科团队的精心治疗和照护下,很快便得到了恢复,特别对于小吴而言,如获新生,终于摆脱了长期血液透析的阴影。
“感谢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好好陪伴妈妈。”小吴提到妈妈的时候,眼圈又红了。
目前,两人已经康复出院。刘小友主任介绍,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5万患者等待肾移植,但真正有机会能获得肾移植机会的患者只有1万多人。亲属间活体肾移植的开展将有助于缓解供肾短缺的现状,而且亲属活体供肾往往能获得更好的移植疗效。
“目前,亲属活体肾移植是一种非常成熟安全的移植技术,每一台手术,我们都会经过严格的评估与论证,必须确保捐献人与受体两者的安全。”刘小友主任表示,相较于普通肾移植手术来说亲属活体肾移植配型更好,未来对药物的依赖程度也更小。不过,移植术后,两人都需要定期复查,建议患者在术后早期,定期监测免疫功能,戴口罩、勤洗手,预防感染。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