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提醒我们,艾滋病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也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广泛的教育宣传以及对患者的关怀支持,只为每一个生命挣脱疾病枷锁,在灿烂阳光下畅快呼吸,于和谐社会里稳稳扎根,拥抱本应属于他们的健康与美好。
艾滋病的症状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急性期
在初次感染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
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模糊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1-3周后自行缓解,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普通感染。
2、无症状期
在急性期后,患者可能进入一个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阶段,也可直接从感染后过渡至此阶段。
持续时间:通常为6-8年,但因感染病毒的数量、类型,感染途径,以及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此阶段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对免疫系统造成破坏,但患者多无明显不适。
3、艾滋病期(AIDS阶段)
这是HIV感染的终末期,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容易出现以下表现:
免疫系统衰退: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
机会性感染:持续发热、盗汗、慢性腹泻、体重减轻超过10%;
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和恶性淋巴瘤;
神经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精神淡漠、癫痫、痴呆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以下是详细说明及预防措施:
1、性传播
艾滋病病毒(HIV)可通过不安全性行为传播。
预防措施:
洁身自好:保持专一性伴侣关系,避免多个性伴侣;
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2、血液传播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进入人体,以下情况尤其需要注意:
预防措施:
避免共用注射器:绝不共用针具吸毒,严禁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
安全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血制品使用。如需输血,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血液经过严格检测;
有创操作安全: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拔牙、纹身、打耳洞等操作,确保使用的器械严格消毒。
3、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孕妇可能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预防措施:
药物干预:孕期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分娩选择:生产时尽量选择剖宫产,减少胎儿接触母体血液;
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建议采用配方奶粉。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以下行为均不会导致感染:
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用办公用品或卫生间;
蚊虫叮咬等。
科学认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对患者的不必要恐惧和歧视。
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1、保护个人健康
有效预防艾滋病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远离因疾病带来的困扰。
2、维护家庭稳定
减少疾病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守护亲情和谐。
3、促进社会和谐
降低艾滋病的流行率,减少社会因疾病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习和掌握艾滋病的传播知识,既不盲目恐惧,也不掉以轻心;
尊重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不歧视患者,展现人文关怀;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守护自身安全。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