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可以帮助预防血液凝固的药物。当血管受伤或者有斑块形成时,血液中的小颗粒——血小板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块”。血栓如果堵住了重要的血管,比如心脏或大脑的血管,就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就是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抗血小板药物如何工作?
血小板在血液中漂浮,当血管内壁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被激活并粘附在受损处。接着,它们会释放信号物质吸引更多的血小板过来,最终形成血栓。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防止它们粘附和聚集,从而降低了血栓的风险。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哪些?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其中,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它可以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产生,进而阻止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则通过阻断P2Y12受体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谁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一般来说,以下几类人群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曾经发生过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人;
血管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
接受过心脏支架置入手术的人;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较多的人群。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注意什么?
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帮助预防血栓,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出血风险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因此,在进行任何手术或拔牙前,都需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这类药物。
2.药物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与抗血小板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其效果。在开始新的药物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3.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其他相关指标。
服用抗血小板药出血该如何处理
1.微小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时发生出血的情况不少见,但大多数都属于不需要医疗干预的微小出血,不影响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皮下出血、可以止住的鼻出血或微小的结膜出血等,这种情况无需惊慌,与发生微小出血相比,坚持服药的获益更重要。
2.中度出血
如血红蛋白降低>30克/升,或需要进行输血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或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3.严重出血或危及生命的出血
如血红蛋白降低>50克/升,或需要进行输血的严重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或消化道出血时,或者还有持续的出血或无法治疗时,颅内等出血时考虑停用所有的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你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或者曾经有过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经历,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服用这类药物。不过,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并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