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认为,惊蛰时分气温回暖,春雷乍动,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正是万物生机盎然的时候。
在惊蛰当天,我院在大坦沙院区举行了“惊蛰踏青,警惕草丛隐藏‘危险’”的主题科普与义诊活动。现场不仅有急诊科专家为群众讲解春季踏青应对蛇类的健康知识,还有蛇类模型、标本现场展出,帮助群众辨认毒蛇、远离危险。
每年约有270万例毒蛇咬伤中毒病例
“惊蛰之后,万物复苏,蛇类活动的高峰时间也开始了。”我院急诊科梁庆主任介绍,蛇伤风险其实长期以来都被严重低估。有数据显示,全球有58亿多人面临遭遇蛇伤的风险,每年约有270万例毒蛇咬伤中毒病例,平均每天都有7400人被毒蛇咬伤,其中220-380人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
在我国,蛇伤患者73%为中青年,死亡率达到 5%-10%,致残率更是高达25%-30%!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气候湿热、绿化面积高,以眼镜蛇科和蝰科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毒蛇在广东都有分布,是毒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专家介绍:“广东全年都有毒蛇咬伤病例,但尤以3月到10月之间最多。”
“在所有毒蛇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伤人数量最多的就是竹叶青。”我院急诊科梁子敬教授介绍,在毒蛇伤人事件中有70%都属竹叶青。此外,眼镜王蛇、银环蛇、圆斑蝰蛇、尖吻蝮等剧毒蛇类也多有分布。
春季踏青,如何避免与毒蛇“亲密接触”?梁庆主任建议,踏青最好着长裤、厚底鞋、戴帽子,将地面和树梢的毒蛇隔离开来。如果露营的话一定不要直接躺坐在地,最好搭起帐篷保证安全。建议随身携带一些纱块、绷带等以备紧急包扎。
电视中的“吸血救援”学不得!
“蛇毒主要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细胞毒以及混合毒。”
神经毒的代表为银环蛇,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神经传导受阻,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头晕、视力模糊、呼吸困难、心跳减弱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麻痹,危及生命。血液毒主要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导致血液凝固、溶血、出血等症状,伤口处可能出现肿痛、出血等症状,竹叶青和圆斑蝰蛇都是血液毒的用毒“高手”。
snack
细胞毒的代表是眼镜蛇,毒素会破坏细胞结构,引起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混合毒同时含有多种毒素成分,会导致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危及生命,眼镜王蛇就是此类蛇毒的典型。
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要如何救援?
梁庆主任介绍,被咬之后首先要远离危险区域,保证自身安全。为了方便医生后续救援,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为蛇拍张照片,争取正确救援的时间。
应立即拨打120或110求救,并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和伤情。如果是在农村或偏远地区,也可以拨打119请求消防部门协助捕捉毒蛇。如果患者身上佩戴有首饰、手表等物品,应立即取下,以免肢体肿胀后难以取下,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影视剧中都有用嘴吸毒或切开伤口放血的做法,这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梁庆主任提醒,建议用清洁的布料轻轻覆盖伤口,避免污染,并在伤口及近心端使用有一定弹性的绷带或衣物进行加压包扎,让患者保持疼痛部位静止,以延缓毒素扩散。
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心跳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如果不幸被蛇咬,不要太过纠结是否有毒。”梁子敬教授提醒,被蛇咬后出现不适,立刻前往有毒蛇伤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医院不仅能针对不同蛇毒提供血清来“解毒”,避免蛇毒进一步损伤身体,还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救援,给群众最大的健康保障。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