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两会记者会上强调,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他提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
2024年起,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目标直指慢性病防控。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我们深知:减重不是简单的热量消耗,而是一场需要精准调控的"代谢战役"。通过科学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代谢状态,制定个性化方案,我们可以在确保心血管安全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减重,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运动减重的三大误区
你的汗水可能白流了
李先生(化名)因"运动后胸痛"就诊心血管内科,BMI高达3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为快速减重,自行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在一次训练中突发剧烈胸痛,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心肌酶谱轻度升高,诊断为急性心肌缺血。经心脏康复中心系统评估,发现其最大摄氧量(VO₂max)仅为预测值的60%,无氧阈值明显提前,提示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由此可见,不科学的运动方式不仅难以实现减重目标,还可能危及生命。
误区1:“运动越猛,瘦得越快!”
真相:高强度运动可能激活“饥饿激素”,导致暴饮暴食。更危险的是,肥胖人群心肺功能较弱,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猝死。
误区2:“每天跑步就能瘦!”
真相:单一有氧运动易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研究发现,结合力量训练(如深蹲、举哑铃)可提升静息代谢,实现“躺着也能瘦”。
误区3:“出汗=减脂!”
真相:汗液99%是水分,蒸桑拿也能流汗,但脂肪纹丝不动。真正的脂肪消耗需要持续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且至少坚持20分钟。
科学减重四步走
从“心肺安全”到“脂肪燃烧密码”
01心肺功能测试——运动安全的“守门员”
在心脏康复中心,我们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患者:
最大摄氧量(VO₂max):反映心肺耐力,显著低于预测值者需谨慎运动。
无氧阈值:找到从有氧到无氧代谢的临界点,避免过度疲劳。
心电图监测:筛查隐匿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风险。
小贴士:爬3层楼就气喘?夜间打鼾严重?这些可能是心肺功能异常的早期信号,务必及时筛查!
02最大脂肪氧化率(MFO)——找到你的“燃脂黄金区间”
通过气体代谢分析,我们精准测定个体最大脂肪氧化率(Fatmax):
最佳心率区间:通常为最大心率的60-70%,此时脂肪供能比例最高。
个性化方案:一位45岁女性患者,Fatmax为心率115次/分,据此制定“快走+间歇爬坡”计划,3个月体脂率下降8%。
03运动处方“组合拳”
1.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如快走、游泳),心率控制在Fatmax区间。
2.抗阻训练:每周2次,重点训练大肌群(腿、背、胸),增加肌肉量以提升代谢。
3.灵活性训练:瑜伽、拉伸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04动态监测与调整
利用智能手环记录日常活动量,每月复查体成分分析。若平台期超过2周,可调整运动模式(如将匀速跑改为变速跑)或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52岁的张先生(化名),冠心病术后合并肥胖(BMI 31.5)。因担心运动风险,长期缺乏锻炼,体重持续增加。
前往我院心脏康复中心就诊,通过系统评估发现:
心肺功能:最大摄氧量(VO₂max)仅为预测值的65%
代谢特征:Fatmax为心率105次/分
风险因素:存在轻度心肌缺血
基于评估结果,为张先生制定了"每天快走40分钟+每周2次弹力带训练"的个性化方案。6个月后,张先生体重下降12kg,体脂率改善明显,且运动过程安全,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由此可见,在科学评估指导下的减重方案,既能确保安全,又能取得显著效果。
如果您的腰围超过85cm(女性)/90cm(男性),或BMI>24,建议及时到心脏康复中心进行专业评估。我们将为您提供:
精准的心肺功能检测
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全程化的风险监控
让我们携手开启科学减重之旅
从"心"出发
为健康保驾护航!
心脏康复中心
为您的健康体重提供专业守护!
(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