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中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在9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表示,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暴露的问题集中在微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而中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刘佩智表示,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是其中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是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源头分散,政府监管难。
中国食品生产加工单位44.8万家,其中80%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经营主体约323万家,有证餐饮单位约210万家,无证照的小作坊、小摊贩和小餐饮更是难以计数。农业生产更为分散,种植养殖环节还主要依靠2亿多农民散户生产,食品安全监管对象点多面广,小、散、乱的特点突出。
刘佩智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食品产业落后生产发展方式的客观反映。事件发生时,全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1500多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40多家、奶站20393个,奶牛规模化养殖率仅19.8%。企业缺乏规模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忽视奶源基地建设,促发奶源大战,给部分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他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不仅损害公众健康,而且影响中国整个乳品行业及食品的声誉,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国外品牌。据统计,三鹿事件后的2009年,中国乳制品进口由12.06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同比增长70.1%;高端婴幼儿进口奶粉所占份额接近90%。现在市场上,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几乎无人问津,而国外品牌价格普通百姓难以企及。
他建议,要强化源头管控,奠定安全基础。要逐项落实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中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对“农田到餐桌”各环节食品安全实施严格管控。
要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制定中国食品产业规划,调整食品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食品企业技术改造,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严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制度,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素质,落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
要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相关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力度,有效解决政出多门、职责不清和相互推诿的分段监管弊端,整合监管机构,消除管控死角,实现无缝对接。加快食品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管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监管效能。
他还建议,食品安全信息应当客观真实、透明公开,保障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产业界、各级政府、行业协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切实履职尽责,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