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乙肝治疗耐药:重在防患于未然

家庭医生在线 2011/6/10 14:36:34

  2011年6月2日,成都——越来越多的慢性乙肝患者开始了解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但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担心一件事——耐药。耐药问题就像是一个不定时炸弹,成为了众多乙肝患者的一个心病。耐药可以被预防吗?如何进行预防?出现耐药后又该怎么办呢?中国感染科医师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赵连三教授在今天的“专家面对面”访谈活动中为患者解答了这些疑惑。

  耐药发生带来的影响

  通俗地说,耐药是乙肝病毒为保生存“反抗”抗病毒药物而产生的结果。“耐药的发生会给患者的病情控制、治疗费用、心理压力等方面造成影响。”赵连三教授表示。

  耐药很有可能会使得患者先前的治疗功亏一篑,治疗效果下降,甚至引起病情反弹,表现为转氨酶水平上升,病毒载量再次上升,肝脏炎症加重等。但有些患者自以为目前反正有好几种抗病毒药物,万一出现耐药随便换就是了,却忘了耐药的发生会导致一系列你可能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首先耐药会给病情控制带来影响,其次耐药会限制后续治疗的选择,影响后续治疗的疗效。此外,耐药还会加剧患者后续治疗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身心俱疲,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耐药还会让治疗成本大幅增加。

  比如一些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只顾着看眼前的成本,自作聪明地以为低价药就等同于低成本。殊不知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表面的价格成本,还“潜伏”着一连串隐性成本以及其他负担。不少患者低估了耐药的风险,并未在最初选择强效、且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在患者发生耐药后需要额外负担的治疗费用,仅专家门诊、住院治疗、耐药检测等费用,就会对每一位患者在耐药发生后的第一年,造成约4000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而这其中还未包括治疗药物本身的费用、患者就医的交通费、误工费等。

  耐药并非不可预防

  基于上述耐药发生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耐药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赵教授说:“耐药是可以预防的。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但我们在一开始就可以通过优选治疗药物等手段对耐药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有些患者在治疗初始就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这是不可取的。与其日后担心耐药的发生带来一系列麻烦,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做对的决定。”

  首先要避免不必要的治疗,以免弄巧成拙。其次,患者要接受规范的治疗。“初次治疗的患者,特别是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我们建议首选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如博路定(恩替卡韦片),初治患者接受博路定治疗6年后,6年累积耐药率仅1.2%。”赵教授说。2010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提出要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而当选用某种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病毒水平下降不理想,病情控制不佳时,应当判断疗效不理想的原因。赵教授说:“若因使用耐用率高的药物后出现耐药而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则应及时改变治疗方案。但无论选择加药还是换药,目的都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病毒水平降到尽可能地低,阻止疾病进展,预防耐药的发生。另外,在慢性乙肝的长期治疗过程中,提高依从性对耐药预防很重要。

  发生耐药要及时采取措施

  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随访,提高依从性,万一出现耐药苗头,也可及时发现。现在的口服核苷类药物不只一种,他们的耐药变异位点不同,因此耐药发生后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果通过耐药检测,发现患者确实是耐药了,我们需要及时采用挽救治疗,通过治疗方案的调整,比如加药或者是换药,或者是联合用药来解决,”赵教授说。“但患者切勿自行换药、加药或停药,这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加药还是换药,在重新选择药物时应当遵循“疗效优先”和“预防二次耐药”的原则,切勿重蹈覆辙。疗效和耐药率应作为治疗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然后从长期来计算治疗的综合成本和附加价值,结合自身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专家提醒,所有接受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都应该定期随访监测,及时了解治疗进展,观测病毒等其他指标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预防耐药的发生。

  相关链接:

  自从2009年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新增乙肝抗病毒药物后, 2010年年底起,四川省和重庆市开始全面执行新的乙肝医保政策,一系列乙肝抗病毒药物已被列入了四川省和重庆市医保目录,其中包括强效低耐药药物的博路定(恩替卡韦片)等。患者只要前去当地医保中心办理相关的“特殊疾病申请” 就可享受医疗报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报销最高可达70% - 90%。

(责编:温小军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