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是食品安全的重灾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直言不讳。
正当外界对郭本恒自揭乳业伤疤的话表示赞赏时,7月10日光明乳业却在其官网发出声明,收回郭本恒在上述论坛上的讲话。
自2004年乳业公布“禁鲜令“之后,因为乳业标准所引起的争议并未停止过。每一次乳业标准的酝酿和出台,都会掀起一轮风波。
即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关于“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的观点引起轩然大波后,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是首个站出来公开对此观点表示支持的企业家。郭本恒称:“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然而此话一出,在有些人不断叫好之下,光明乳业却坐不住了。
企业收回总裁“发话”
郭本恒于7月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经营论坛上就奶业标准公开表示,我国奶业产品的标准,处于世界中等偏上。但生奶标准,几乎是全球最差。除了以上“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指标大大落后外,国际奶业标准还要求检测生奶中抗生素、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但国内对此甚至都不作要求”。 郭本恒说,用如此低的标准要求生产出高级产品,根本无法做到。“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 郭本恒直言不讳。
郭本恒以这样的表态响应了此前炮轰乳业新国标的王丁棉。郭本恒此番表态,也被认为是正式向乳业新标提出了抗议。
郭本恒认为,生奶标准太低,不仅是在伤害消费者,也是在害奶农,因为如果达不到国际标准就没有国际竞争力。他同时指出,中国生奶标准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抗生素、亚硝酸盐等指标的检测,国内甚至都不做要求。
对于光明炮轰生乳标准及我国产品现状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试图对蒙牛等大型乳企采访,但都被回绝,针对此次争议颇大的乳品新国标一事,其他乳企却都选择了沉默。
7月11日《证券日报》记者在光明乳业官网上并未找到此则声明,但据记者了解,此声明发出后没多久已被光明乳业删除。
该声明内容如下:7月4日(实为7月3日,记者注)我公司总裁郭本恒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经营论坛发言时,客观地讲述了目前中国乳业加工水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谈及现行生鲜乳标准符合中国国情,也还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相关言论随后被一些媒体夸大报道,称“炮轰”行业标准。此言本意为呼吁行业加强自身奶源建设,全面树立国际水准,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乳品。为避免引起对上述言论的误读误解,我公司对此特作以上说明。
《证券日报》记者想就这则声明从光明官网上消失的原因采访光明乳业,但光明乳业相关人士一直未能接通电话。
${FDPageBreak}
另有隐情?
“郭本恒是个东北汉子说话很直,他长期研究乳业,乳业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他心里很清楚,‘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这句话很明确重点还是在讲奶源的问题,奶源本身就是垃圾肯定不会生产出来好的牛奶。”熟悉郭本恒的一位乳业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表示。
“我最近接到很多电话、短信和传真,很多学者、上海乳业专家及大学生都表示支持我,不过我也顶住了很多压力。”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巧合的是卫生部网站近日刊登文章称乳业标准并未降低。文章称,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也就是说,达到ⅳ级标准的生乳就符合收购要求。2010年新公布的标准将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要求更加严格了。农业部正在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
爱建证券乳业分析师吴正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之所以对乳品新国标有如此大的争议,其本质是中国乳企的"南北"之争。所谓"南北"之争,就是以光明、三元为代表的主要生产巴氏奶的南方乳企,与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主要生产常温奶的北方乳企之间的利益斗争。光明的主要产品是“巴氏奶”,与欧美的诸多乳企接轨,但“巴氏奶”,营养价值高但不能长久保存。如果调高产品中的细菌数量,就会缩短运输半径,这就给光明的巴氏奶在产品的运输上带来不利影响,继而影响其产品的质量。“因此,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才会对这新国标有这么大的意见。新国标的执行直接影响以光明为代表的巴氏奶的产品运输、质量,继而影响市场占有率。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自然是站在当地乳企的一方,维护蒙牛、伊利常温奶的利益。”
依照现在发展的局势来看,在新国标的争论中光明“妥协”了,在当今乳业“和平共处”也许才是生存之道。
记者手记
谁为伤不起的中国乳业买单
十年来,中国乳业历经“阜阳劣质奶粉”、“回炉奶”、“还原奶”、“三聚氰胺风波”、“学生奶标准质疑”等种种事件,早已不堪一击。如今的乳业在‘洋奶粉’肆无忌惮的涨价同时,国产奶却在质疑声中黯然神伤。进口奶的买不起国产的伤不起,让消费者倍感无助。
一场消费者利益缺席的商业争斗中,最后的输家只有一个。
今年3月,海关总署发布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在大量洋奶粉正在趁机争夺市场,在“涨声一片”之下,垄断地位已经显现。但站在货架前的消费者却犹豫不前,一边是买不起的洋奶粉,一边是信不过的国产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