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每个医生能将心比心,上班就像在给家人看病”
21日,浙江大学116周年校庆之日,82岁的肿瘤专家郑树成为瞩目的明星校友。
不只因为她曾是浙大四校合并前,原浙江医科大学的校长,更是因为她将两年前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所得的5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昨日设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郑树医学教育基金”。
“奖励的标准就是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的老师、学生和医生。”郑树教授说。
郑树教授于1984年到1996年担任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校友们犹记得湖滨校区这一方培养医生的摇篮。昨日的基金启动仪式上,记者见到很多来自浙大附属医院的专家教授,他们大多是郑树教授的学生。
如今,82岁高龄的郑树教授,仍坚持在医学前线,在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上大展身手,每周两次出诊,带教查房,风雨无阻,并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目前依然有14位博士研究生跟随她学习。
郑树教授说,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有四个字特别有分量,就是“无德不医”,激励大家追求崇高的医德医风。当下,即使医患关系紧张,也应该让大家知道,很多的年轻医生,依然热爱并执着于这份工作,凭一颗真心在为患者服务。好医生、好医学生的典范,应该得到肯定与表彰。
此前,不少校友设立过很多基金,但是,专为医德医风设立的基金,郑树教授在全省开了先河。
郑树教授这一善举得到了各方人士的热情响应,原医大毕业的陈建青校友向基金捐款人民币100万元;丁列明校友捐款100万元;罗建明校友捐款人民币50万元;干月波校友捐出了1000美金,来自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等附属医院的不少医生,自发每人注资1万元……目前,此“医德基金”已超过300万元。
相关阅读:
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医生是救人不是修机器
“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这是82岁老校长郑树心目中的医德标准。
郑树说,有没有责任心,病人是最看得出的。
很多年前,她有个学生,在医院里实习。但是这个学生对病人态度特别好,嘘寒问暖,注重患者的感受。患者有什么不舒服,他很当一回事,帮忙跟上级医生反映沟通,然后再帮患者解决。病人口渴,他甚至还帮忙去打开水。患者都把这个实习医生当“名医”。所以做一个好医生,医德首先要好。
她不同意社会上有些人把看病当作“消费”,认为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在里面,因为医生是救人,不是修机器。她说,曾经有个年轻医生,碰到了摔倒造成脑出血的孩子,需要紧急做开颅手术。可是,手术开进去,血怎么也止不住,后来一问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血友病患者,孩子遗传了父亲的疾病,凝血功能非常差。孩子去世了,医生也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当时我多问一句……”几年以后,医生找到了孩子家人,诚恳地道歉:“对不起,是我没做好。”孩子的家人,选择原谅了医生。
医患之间,沟通特别重要。郑树教授常常跟学生说,我希望你们能学会跟患者交流,把他们当家人、亲人。
郑树坐肿瘤科门诊,总能帮助患者卸下包袱回家,尤其是心理包袱。患者有时不信任医生,医生该以什么方式和患者沟通呢?郑树教授的窍门是态度很诚恳地说“如果我的亲人遇到您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建议他……”
这一招,特别管用。
郑树教授说,将心比心,也就是换位思考,把患者当亲人,一定是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