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正式施行不足一个月,迪康药业决定停止旗下子公司药品零售业务,由此成为首批退出药品零售的上市药企。
迪康药业关停零售业务,近三年累计净利仅为26万元
迪康药业上述涉足药品零售业务子公司系四川和平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已成立12年,迪康药业控股99.7%。其实,和平药房去年营收接近5000万元,约为迪康药业去年营收的13%,一旦和平药房终止运作或被转让,可能对迪康药业2013年营收造成一定影响,但对净利的影响则较小。
不过,在迪康药业看来,和平药房去年亏损9万元左右,近三年累计净利仅为26万元,其盈利能力与迪康药业旗下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拉萨迪康医药科技等公司不在同一级别。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新版GSP6月初强制实施以来,和平药房现有的经营方式不足以支撑其按照GSP要求正常运营,迪康药业遂决定关停和平药房全部业务。与和平药房一同被处置的还有其子公司四川省眉山迪康中药材公司。
记者昨日从迪康药业了解到,公司作出上述决定意在聚焦医药制造主业,同时也为提升整体盈利能力。2011~2012年,迪康药业业绩连续负增长,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剥离和平药房不会影响迪康药业主业运营。
迪康药业旗下销售公司并不仅仅只有和平药房,拉萨迪康医药科技亦为药品销售公司。不过,该公司主要销售迪康药业生产的药品,还具备批发资质,去年营收约为和平药房一半,但净利为153万元。
低准入门槛使药店零售举步维艰,政策洗牌零售药企
目前,药企普遍存在“医药制造+医药商业”的经营模式,而在医药商业领域,以销售本公司药品或兼营批发业务的医药商业公司基本上可以实现盈亏平衡,而以药店为主要形式的医药商业公司则频亮红灯,和平药房并非特例。特别是一些非上市药企控制的药店,普遍存在资质不全、准入门槛过低的情况,客观上令药品零售领域生存维艰。
“此前金活医药曾经计划收购一家连锁药店,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药店很难做好。”国泰君安医药行业分析师孙凤强指出,药店本质上与超市类似,但药店尤其是上市药店监管太严,超市还可以经营其他业态,药店则很难大规模涉足其他业态,普遍陷入了低毛利困境。
据了解,海王星辰、九州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国药一致等知名连锁药店也不例外。如国药一致今年上半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5.45%,即便是像九州大药房这样成熟运作的连锁药店,去年毛利率也仅在15%左右,与医药制造动辄40%的毛利率相距甚远。
当然,与海王星辰等相比,迪康药业并非专营药品零售,毕竟海王星辰等药店已经形成了渠道效应,而和平药房显然还未在渠道布局方面形成较大的优势,也无法将这种优势传导给迪康药业,以促成后者“制造+商业”互为补充的协同效应。
早在今年2月份,新版GSP就已正式发布,且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国药总局相关负责人曾指出,新版GSP将对国内42万家零售药企造成洗牌。按照测算,仅有30%的批发药企和20%的零售药企能够顺利通过新版GSP要求,业内预计,将有逾20万家零售药企面临退出市场。
事实上,迪康药业宣布终止和平药房业务之前,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多个地区已先后注销了多家零售药企。尽管孙凤强认为和平药房的剥离可能存在新版GSP以外的其他原因,但不可否认,新版GSP已对药品零售行业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按照孙凤强的估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以医药制造为主的上市药企退出药品零售领域。
延伸阅读
林振弘:药店多元化应满足多消费族群 非多种商品集合卖
2013年6月4日第22届广州国际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中,“第五届中国药店多元化论坛暨广东药店联盟第三次采购经理峰会”于当日下午同期举行,与会期间,台湾安健美药业联盟运营长林振弘向在场嘉宾观众介绍了台湾药品店多元化转型之路的概况,其中他强调,药店多元化非单纯的商品采购多元化,而是应从经营面、顾客角度和市场趋势去满足更多非患者的消费族群需求。
台湾药店保健品毛利高于药,现多为综合型药妆精品店
林振弘运营长表示,在台湾,药店保健品的毛利占比已经超过药品类的部分。而保健品销售品种排名上,其中以联盟销售的保健品为例,维他命系列占14.5%、体重调整系列14.5%、固骨利节12.3%,体质改善剂9.2%,心血管保健8.5%,机能性饮品6.5%。
林振弘运营长介绍,目前台湾有三种药店,分别为传统药店、医疗保健器材药店以及综合型药妆精品店。传统药店现在台湾还是有所保留,主要由药师经营、单体经营,由于台湾实行了健保政策,因此很多传统药店也加入了健保联盟,例如针对慢性病的患者,可以拿医院开的处方签到到特定健保处方剂药店换取,使药店增加这方面的消费族群。这类药店提供医药专业诉求,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医疗保健器材药店,这些药店的地址主要在医院附近或医院商城里面,以医疗保健器材和术后器材为主,同时也延伸到保健品领域。而综合型药妆精品店在台湾占了绝大部分,门店面积大,经营范围有传统的保健品、主营母婴用品和生活用品,以醒目外观和卖场活动吸引顾客,这些药妆店跟大陆传统药店的概念已经不一样了。”林振弘运营长说。
大陆药店销售仅停留在“商品多元化”
在演讲中,林振弘运营长表示,这几年他在大陆各地走访很多药店,发现很多药店都希望转型为类似欧美的药妆店,从传统药品销售转型到保健品的销售,将传统的药品治疗的概念转型到针对亚健康甚至大健康的概念,但是,除了很少一部分(其中包括在大陆的港资和外资企业)做到贴近药妆用品店的概念外,很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狭义上的多元化,即商品销售多元化,而非经营形态的多元化。
“例如我在上海看到一家占地面积很大的药店,他们仅仅是将中药、药品和欧美的药妆产品放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药+妆’,但距离真正的药妆店概念还是有一段距离。在欧美、日本、台湾,传统药店多元化转型并不是这个样子。”
林振弘运营长认为,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实施,药店品类和经营的多元化不可避免的趋势。不过相比国外而言,林振弘运营长称国内药店转型在时间上可以缩短。“但是,中间所需要的转型过程,大陆是不能跳过的。”
“药店经理要根据市场趋势去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不是局限在自己想象的概念上。”林振弘运营长指出,在参考中国“十二五规划”关于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规划部分,其中关于的创新药品营销方式中就有提到,怎样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的多元化经营。这规划指导了全国约42万家药店如何去发展多元化,而不是单纯的商品采购和销售的多元化,而是从经营面和顾客的角度去满足消费者需求。
多元化转型:满足更多非患者消费族群需求
林振弘运营长介绍,从1994年到2004年是台湾药店多元化的转型期,1994年,随着台湾健保(台湾健保概念:类似于大陆医保卡,主要用于医院诊所,除了基本的自付费外不需要额外费用,但是不能到药店换取任何药品,)政策的实施,许多患者从药店走向了诊所,针对患者市场的传统药店面临淘汰命运,在这“阵痛期”内迫使很多药店企业不得不进行重新审视市场和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消费者。
既然政策的改变以及药品的销售比例在药店已逐步下降,那传统药店如何转型至多元化药店呢?林振弘运营长介绍,转型刚开始时,传统药店将保健品慢慢导入药店,从而吸引亚健康人群;为吸引更多其他族群进入药店,因此把母婴用品概念引进药店;抓住妇女群体后,药店开始引进药妆品进行贩卖;最后,为了与不同业者竞争,药店也把生活品导入销售。
“总的来说,随着业态转变,药店贩卖商品广度及深度增加,让过去不是药店的消费者走进药店。”林振弘运营长表示,药店的多元化就是开发更多消费族群,从满足个人需要整合成满足家庭需要,从业种经营(强调卖什么产品)转变为业态经营(怎么卖出这些产品),但是与商超自助式营销不同的是,药店会采用自身专业优势,销售人员按照消费者健康等的具体情况提供专业咨询和具体的销售建议。“如果消费者进来药店不是找药品,而是找美丽、找生活和找健康,那么就意味着药店多元化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