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据美通社讯 经过2个月的试运营,国内首家由社会资本投资的国际化综合性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于5月28日正式运营。开院当天,由多点执业合作医生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聘用医生共同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多学科联合门诊,并分别开展完成了普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等多台手术,标志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全面投入运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建立与成功运营作为上海推动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为安全有序促进医生合理流动、释放医疗服务生产力、满足社会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探索一条成功之路。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灵活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模式,以及由多点执业合作医生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聘用医生共同提供医疗服务的形式与国际诊疗模式接轨,在该院将成为常态化。多学科联合门诊的优点在于:不同专科的医生能够在同一时间看到就诊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经过跨学科专家讨论,集思广益,制定个体化最佳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与现有传统多学科联合门诊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SICM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组建需求,先由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特点与诊疗需要向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医务处提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医务处作为牵头人,在第一时间组织多点执业合作医生及本院医生资源统一协调组成多学科联合门诊,共同参与某位患者的诊疗方案制定。
正式运营当天,在多学科联合门诊,一位30多岁外地乙肝女性患者,既往有流产史,再次备孕过程中发现血小板异常升高。结合该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怀孕诉求,本次多学科联合门诊医生由肝病感染科、血液科、妇产科、放射科、病理科多位专家组成,在最短时间内一次性为该患者共同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与之相比,传统诊疗模式下该患者很可能要多次往返于一家医院上述各个科室,甚至是不同医院的特色专科门诊,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可想而知。
为了让“医者尊严行医”,使医生的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采用“以技养医”的方法,根据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合理设定收费标准,并制定了严格的就医流程。比如,规定每位医生接诊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全天门诊量上限为30位患者,同时严格设定药品占比在8%以下。医生的个人收入只与诊疗活动相关,而与药费、检查费完全脱钩。上述措施使医生的劳动获得相对合理的回报,能够有尊严地从事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从近期就诊反馈可知,患者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同样感受到了满意的就诊体验。
谈到试运营成绩,SIMC院长张澄宇介绍,自今年3月28日试运营以来,每周都有数十位患者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门诊就诊,每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体检中心还会为近百位体检客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试运营期间,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台湾等国和地区的医疗代表团对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合作意愿。对于试运行2个月的情况,张澄宇院长认为:“医院试运营情况比预想的好,医院运营之初,我们不单纯追求患者数量和体检人数,也从未设定过任何业务指标,当前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搭建公众与医疗工作人员都满意的医疗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社会知名度、满意度和美誉度,为打造中国现代大健康产业的知名品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