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栏目据人民网媒体讯,埃博拉疫情发展至今,世卫组织已宣布“全球警戒”,美国拉响最高防疫警报,人类与这一致命病毒的抗争进入关键阶段。反攻埃博拉,主力手段依然是科研,诊断方法、防控手段、新药研制,这些工作在中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正迅速实施,让人们充满希望。
当场诊断
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到21天,如何及早发现是关键。因此全球各国都在研发快速检测法。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副司长前表示,“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在抗体技术上,中国前期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多元性抗体的制备能力,包括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基因,启动抗体的生产程序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
事实上,中国在诊断试剂方面和抗体技术方面对埃博拉病毒是有备而来的。中国目前约有9个课题、10个国家级研究单位在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包括检测方法、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等。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说:“这为我国应对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现在有很多试剂已经研发,很多方法和诊断试剂的技术储备可随时提供我国疾控部门应用。”
找出患者
致死率高的埃博拉病毒其实不易传播。卫生专家多次强调,该病毒无法通过水、空气或食物传播,没有症状的人也不会传播,传染途径只有病人或死者的体液和被污染的针头等工具。因此,只要从被检测者中找出患者并将他们隔离,便有助控制疫情。
在这方面,欧盟的“欧洲移动实验室”在此次反击埃博拉战斗中发挥巨大作用。第一个“移动实验室”已于今年3月被派往几内亚的盖凯杜疫区,目前已开展约1100次检测,其中超过400次检测结果为阳性。要知道,目前全球总共发现不到两千例埃博拉出血热确诊或疑似病例,“移动实验室”在确诊病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月,欧盟还将设置第二个“移动实验室”,它有可能被运往塞拉利昂。
欧盟的这种“移动实验室”一直就是为应对突发疫情而设计的。其检测范围覆盖全球多种威胁巨大的病毒。埃博拉疫情使其有了发挥作用的实战机会。从实战中不断总结埃博拉病毒特点,获得最新数据,有助完善其诊断水平。而“移动”的特点,使该实验室可以奔赴许多疫区,提高发现患者的效率。
新药研制
2006年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负责人称,预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最初的人类安全检测,其令人充满希望的迹象表明,这种疫苗能使人类免受此病的感染。
已经有21人接受了早期测试的试验性疫苗。不过纳贝尔提醒说,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这种疫苗是否成功。
纳贝尔和研究中心的同事从含有3个埃博拉蛋白质的DNA中研发出疫苗。他们说,这种疫苗能令猴子对埃博拉有免疫力。疫苗不仅能抑制这种病的传播,还能保护医生、护士和动物饲养员,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