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来控制和阻断登革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一项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明年春季,将在广州南沙区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进行“以蚊治蚊”的实地研究。
“以蚊治蚊”预防登革热
2014年,广东登革热流行情况严峻,病例数已超过历史病例数的总和。在当今的登革热防控中,由于缺乏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以及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的手段仍以控制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为主。
中山大学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来控制和阻断登革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
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这种过程被称为种群控制。
研究还发现,这些蚊子携带沃尔巴克氏体以后,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就如同“疫苗”一样阻隔了病毒,使病毒无法在蚊媒体内发展和传播。
理论上,某个地区的蚊虫种群一旦被改造成对登革病毒具有抗性,就阻断了该地区的登革病毒传播,即使外来输入性传染源,也不会引起登革热爆发流行。因此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的技术,可望成为控制登革热的一项革命性新策略。
计划投放点选址南沙区沙仔岛
11月5日到6日,中山大学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热”高峰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在沃尔巴克氏体技术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对广州登革热疫点和现场释放点进行了调查。奚志勇教授透露,团队在广州的实地投放点选在了南沙区的沙仔岛。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岛,外来的蚊子不易输入,有利于进行研究。
投放预计于2015年的春季进行,目前团队正在沙仔岛进行野生“土著”蚊子的数量统计,根据统计出的数量,再决定投放的雄蚊数量。他告诉记者,团队在南沙实地将先进行种群控制,再进行种群替代的试验。
登革热疫情现状
随着气温下降,登革热疫情有所缓和。截至11月2日零时,今年广东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2856例,上周报告病例总数较前一周降47.4%。专家预计,疫情可能要到12月上旬才结束,提醒市民防蚊灭蚊不能松懈,应在蚊子冬眠前彻底灭蚊,避免带病毒的蚊子冬眠后产卵,明年继续繁殖带毒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