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心梗救治日”。以“120分钟,传好生命的接力棒”为主题的“2014全国心梗救治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将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为配合全国活动并推动广东省的公众宣传,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及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共同发起于2014年11月19日下午举行广东省“心梗救治日”动员及新闻发布会。会议共同讨论了如何提高公众对心梗的认知水平以及改善医疗系统内救治效率等问题。
广东省“心梗救治日”动员及新闻发布会
缺乏快速救治通道急待改进
加强公众对心梗救治认知刻不容缓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50万人,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向定成教授介绍:“我国在过去10年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均显著增加,但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和长期预后未得到明显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认知水平不足以及医疗系统缺乏快速救治通道。”
公众认知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未能及时就医或者拨打120。向定成教授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2个小时。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到达二级医院的平均时间为5个小时、而到达三级医院就为8个小时。这就导致了许多患者还没有到达医院就已经死亡;即便到达医院,因为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医疗系统内缺乏有效的快速救治机制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又一个主因。 “我国很多医院内的传统救治流程并不能满足快速救治的需要,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救治绿色通道以及先救治后收费的机制,这样就会导致救治延误”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副院长向仕平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不仅如此,我国目前院前急救系统是采用就近救治的原则,即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而这种方法并不太适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堵塞,最佳的治疗手段是在发病后早期通过微创的介入手术或者溶栓治疗来打通堵塞的血管,只有在不具备介入治疗条件时才可以选择溶栓治疗。因此对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救治的关键是要‘在发病后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而并非最近的医院。”
胸痛中心建设为急救系统不完善打上补丁
远程胸痛急救技术平台保证患者信息传输通畅
据了解,针对我国院前急救系统的不够完善,从2010年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就是要在具有急诊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基层医院以及120系统之间建立起快速的区域协同救治机制,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呼叫120或者到达医院后的救治时间。为规范胸痛中心的建设,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13年9月份启动了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已经有注册的胸痛中心70多家。其中国内胸痛中心的试点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
据向仕平副院长介绍:“我们根据美国胸痛中心国际认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医院的特点探索性地建立了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模式。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是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组建的一支胸痛急救快速反应团队。中心以与IVT公司联合研发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了远程胸痛急救技术平台。中心为救护车和急救网点医院装备了该远程传输系统,当患者达到急救网点医院或救护车后,该系统可以将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和冠心病监护室(CCU)、科室主任和胸痛中心总监的手机或掌上电脑,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CCU值班医生或主任、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可以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的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急救网点医院的现场抢救。”
经过两年多的正式运行,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年平均D2B已经缩短到70分钟以内,最短月平均D2B达到46分钟,最短记录21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完成院内规范化流程建设之后,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已经提出并率先建立了国内首个区域协同救治网络,通过对基层或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和社区人群的培训和教育,已显著缩短了从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未来的目标是希望与基层医院共同努力,在提高FMC-to-B达标率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从发病(Symptom-onset-to-B)到再灌注的时间。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