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关于“迷魂药”的报道时不时见诸媒体。比如闻到一阵香味,接着头就晕乎乎的,钱财被盗走,之后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或者拍一下肩膀就把银行密码全都说出来,完全受人支配,事后整个受骗过程都想不起来。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了迷药仿佛有了超能力,能让人为所欲为。但是,这么神奇的迷药真的存在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马武华教授从医学的角度为读者进行分析。
新闻回放:坐专车全身发麻
就在不久前,据媒体报道:一王姓女士反映自己在前一晚乘坐某租任公司专车时,突然感到眩晕、手脚麻木,疑被“下药”。事情经过大致如下:王女士通过手机APP叫来该公司的专车, 专车很快到达商定地点,王小姐坐在副驾驶位,15分钟后,王女士开始感觉心情莫名烦躁,甚至出现了晕车欲吐的感觉,于是打开窗户,很快感觉嘴开始麻木,头开始眩晕,这时,专车刚好在江湾桥上。王女士趁机跑下车,向路人求助。直至朋友和亲人赶到,王女士早已全身发麻,口齿不清。“麻药的后劲非常大,我全身都发麻,口齿不清,家人来后用尽力气掐我拍打我,我都毫无知觉。”王女士称。期间司机没有给她水喝,没有给她吃什么,也没有身体接触。
给药途径:
食物和吸入最有可能
类似诸多关于迷药的事件不断发生,传说中这么神奇的迷药真的存在吗?马武华教授介绍说,医学上的麻醉药包括镇静、镇痛、肌肉松弛剂、局部麻醉剂、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等,目的是使人体疼痛、意识、运动消失。麻醉药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起效,包括口服、肌注、静脉、吸入等。其中肌注与静脉需要在身上注射药物,在这类案件中几乎没有实施的可能,口服是通过对方递给的食品、饮品起效,吸入是通过抽烟、喷雾等起效,后两种是最有可能用于作案的。但是能使受害者意识受他人支配而行动却保持正常的麻醉药是不存在的。
医学分析:
迷药致人乖乖听摆布不可能
从医学角度上,麻醉药起效需要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其效果,“闻到一阵香味、被人用喷雾喷了脸部”这些类似于吸入性麻醉剂,但是吸入性麻醉剂必须通过特定的装置、在一个密闭的局部环境、高浓度情况下才可能在几分钟内达到意识丧失,要满足以上条件,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根本不可能实施,并且这只能使其意识丧失而不会受他人支配。目前常用的吸入性麻醉剂包括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如果将其药瓶敞开放置空气中会快速挥发,因其需特殊的设备,并非所有的医疗机构均会使用。
马武华教授分析说,本文开始的案例中,文章中介绍王女士与司机并没有身体接触,也没吃、喝什么,也没闻到特殊奇怪的气味,期间更把窗户打开,整个空间并非密闭,吸入性麻醉剂吸入肺后进入血液循环才能起效,在流动的空气中难以达到药物的麻醉浓度,也没有局部的实施条件,没有用毛巾捂着脸部等接触,所以无法使其产生麻醉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汽车的汽油味、新车皮具的味道,汽车内的香水味、密闭的汽车空间导致的闷热,加上睡眠欠佳或身体不适等均会导致乘客有眩晕或呕吐的感觉。此时开窗通风可以明显缓解眩晕症状,因此,没有必要盲目担心迷药的影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相关链接:这些健康谣言不可信
苏打水会改变酸性体质?
流言:网络上不少人说,苏打水呈弱碱性,可以改变酸性体质,但也有人说,长期饮用苏打水会引起碱中毒。
真相:中国科协基础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解释,健康人饮水后,水经胃进入肠道,继而大部分在肠道中被吸收。整个过程包括阴阳离子的置换、转运和pH值的调节、代谢物的排泄以及营养素的吸收等。肾脏和肠道本身会对酸碱进行调节,以维系体内酸碱平衡。
“胃肠道通过其自身的调节功能,会很快将进入体内的弱碱性苏打水的pH值调节至机体内环境的pH值。”李铎强调,不管饮用苏打水,还是普通的矿泉水、凉开水等,都不会改变人体pH值,更别说改变酸性体质了。
温度超过100℃味精就会致癌?
流言:朋友圈流传的一篇题为《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谁!》的文章称:“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
真相: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由谷氨酸钠的分子式可看出,它是一种并不稳定的状态,加热后极易脱水变为另一种稳定的物质——焦谷氨酸钠。味精溶解最佳温度是70℃-90℃;在150℃时,它会脱水,产生结晶;超过200℃,谷氨酸钠会发生分子内脱水,变为焦谷氨酸钠。由于焦谷氨酸钠没有鲜味,“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会降低鲜味”是正确的,但焦谷氨酸钠致癌尚无科学证明。焦谷氨酸钠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使用时基本无毒,对人体无害。
口香糖吞进肚子会粘住肠胃?
流言:从小我们就常听大人说,千万别把口香糖吞进肚子里,否则它会把肠子粘住,危及健康和生命。
真相:最近英国专家研究表示,口香糖的确很难被消化,但它仍然没能力逃过正常人的消化系统,最多3天左右就会被消化掉,最终被排出体外,所以不会把肠子粘住。但是为了避免意外,最好不要给小孩吃口香糖,以免误吞入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