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深圳市血液中心薪酬人均35.7万元》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尽管市卫计委当天澄清误读,但事件对深圳无偿献血造成了较大影响。昨日,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卢亮表示,目前市血液中心库存全面告急,O型血库存仅够临床两天用血,7月8日当天仅121人献血,为平时献血量一半。
各血型库存全面告急
尽管事件已得以澄清,但仍有众多网友在网络上议论纷纷。这些负面议论导致深圳连日来的献血量直线下滑。据卢亮介绍,目前血液总库存量1938.5U,其中,O型血仅够两天临床用血;A型血、AB型血仅够3天用量;B型血只够4~5天用量。
“目前血液的告急给临床用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地贫儿输血和择期手术。”卢亮称,为发动大家献血,市血液中心这几天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希望呼吁更多的爱心市民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挽救垂危的生命。
近半地贫儿输血受影响
昨日,地贫儿家长陈女士一脸愁容,她的孩子8岁了,8年来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医院去输血,是深圳的好心人让她的孩子健康长大,但这几天却一直约不到输血。“我儿子上三年级了,看到网上有人发帖说再不献血了,他都害怕得哭了。”
市二医院儿科主任陈光福称,目前深圳约有400个地贫患儿在该院长期治疗,每人每月至少输血一次,每次需输血200~400毫升。“最近两天至少有一半的患儿输血受到影响。”
自体血或是“救星”但有待推广
国家就一直在倡导患者尽量使用自体血。但实际上,不少人并不知道这个自体血怎么采、怎么用。医生的引导作用也没有相应发挥出来。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床用血量还会继续上升,而献血人数的相应减少,临床对血液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如何建立良性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避免出现用血紧张局面?
“国家的确鼓励患者自身储血和术中血液回收技术的使用,术前自身储血不是由我们来执行的,是医院输血科或者麻醉科来做,这个患者的血液是不需检测的。”省血液中心副主任朱永宝告诉记者。输血科医生刘小信表示,在该院患者术前储血是由他所在的科室来做,但是目前医院里做得并不多。“之所以不多,和医生的意识不足有关系。医生就没往这方面琢磨。”刘小信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外科手术之前,患者可以储备一些自体血以防手术中大出血,但是病人对此了解不多,再加上医生“不琢磨”,直接影响了自体血的使用。
刘小信介绍,患者使用自体血非常经济,一般是在术前一周或者半月采血,用得多的可能需要采两次,每次都是400毫升。术前采血一次收费70元,加上每天保存花费3元,一般一次用血患者只需花费100元。相比使用一个单位的外源血,费用只有1/3。“现在用自体血的实在太少了,一方面需要你们的宣传,一方面医生也需转变观念。”刘小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