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错误掏耳朵当心掏出癌症

家庭医生在线 2015/7/15 15:26:54

前天,27岁的王先生到医院去复查,发霉的耳朵终于好了,他松了一口气。什么?耳朵会发霉?最近他的耳朵总是闷闷的,有点像游完泳进了水又弄不出去。跑到医院一查,把他吓得够呛,耳朵里居然长了一圈白毛,把耳道给堵住了。更囧的是,这居然跟脚气有关。主诊医生推测,这跟王先生经常抠完脚又去掏耳朵的习惯有关系,脚气可能就这么传到了耳朵里。这些白毛,就是因脚气滋生出的霉菌。

生活中,很多人吃完饭或闲着没事时就喜欢随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没事就用发夹、指甲等掏耳朵的习惯,觉得这样很舒服,却不知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引发疾病。耳道的表皮上有一层保护膜,如果盲目去掏耳朵,当时可能会觉得很舒服。不过这层膜就很可能会被弄破了,细菌、病菌便有了可乘之机。特别是掏耳朵的工具,没消毒干净,就更加容易中招。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来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此外,掏耳朵过频,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

特别喜欢掏耳朵怎么办?

经常掏耳朵对耳道内的皮肤是一种刺激,容易引起毛囊感染,或形成耳疖子、耳道炎等外耳疾病。尤其在夏天,由于出汗多、耳内潮湿,感染的机会就更大。所以,一般没有必要经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掏就痒得难受,最好控制一下,或少用些硼酸酒精,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识了,耳朵里面也就不会觉得痒得难受了。

但是对于那些腺体分泌旺盛、有“油耳”情况的人,“耳屎”生成速度较快,难以自行排出,由此引起耳痒及堵塞感,这时就需要时常人为地清洁耳道,有时还需要请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具来完成。自己处理时,正确的做法是:将棉签浸透温水后稍稍挤干,放入外耳道内朝一个方向轻轻旋转,将“耳屎”泡湿、浸软后随之带出,也可以用此方法先将“耳屎”泡软使之松动,再用专用的掏耳勺轻轻取出。质硬的“耳屎”则需找医生取出。

如何正确地掏耳朵呢?

一般来说,耵聍,俗称“耳屎”会随着人们的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的活动而自行脱落,所以并不需要频繁陶耳,一般10天左右一次即可;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形成耵聍栓塞,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轻轻地将棉签头拽蓬松,以防缠绕过紧的棉棒划伤耳道,然后用其在外耳道转动,耳朵朝下,耵聍就出来了。屑状的可以适当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颗粒的话,应用温水或是专用药水滴进耳朵,过几分钟后再轻轻地掏出。

另外,一些金属、塑料材质的掏耳勺质地坚硬,容易对耳道造成损伤;指甲缝易藏匿细菌,不宜用来掏耳朵。

(责编:林宗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小孩子能不能掏耳朵?

您好,小孩子能不能掏耳朵的,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如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Q:婴幼儿可以掏耳朵吗

小孩由于自己没有掏耳朵的习惯,很多家长都乐意“帮助”孩子。由于孩子的外耳道皮肤更加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并且家长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力度,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此外,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Q:外耳道乳头状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外耳道乳头状瘤,考虑为乳头状病毒感染引起,往往有一定的传染性。乳头状瘤是外耳道不少见的良性肿瘤,但也存在着恶变的可能,尤其是老年人如果手术后反复发作,很容易引起恶变现象。因而对外耳道乳头状瘤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后充分去除瘤体的蒂部及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