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生袁智敏
文/朱素颖
平衡膳食 饮食有节
每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马上就要到了,对于大部分糖尿病人来说,这可是最纠结的时候了,不吃吧,不像过节,吃吧又担心过了头出问题。怎么办呢?我们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的袁智敏医生说,即使节日,糖尿病友也应按照平时的食量进餐,按时规律进食,切忌暴饮暴食。也许有人说,“过年了,好好吃一次吧”、“反正有降糖药,多吃点不怕”。这些想法不可取。因为增加药物未必取得理想效果,还会增加副作用。殊不知,一次较高的血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周;一次较高的血糖,可能会诱发更低的血糖,甚至昏迷。
节日主食不可少,谨防“精过头”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逢年过节,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品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各式菜肴五彩缤纷,却难觅主食的身影。从糖尿病的饮食要求来说,这种饮食结构是不合理的。
主食指粮食,包括米饭、面条、馒头、面包等谷类食品,因富含淀粉而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克星。在营养门诊,经常听到“糖尿病人要少吃饭”的说法。的确,进食过多米饭为代表的主食比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更容易使血糖升高,因为淀粉属于多糖,在体内会转化成葡萄糖(单糖)被吸收。但研究表明,适量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相反主食不足,机体会发生物质代谢紊乱,糖异生加剧,产生大量酮体,严重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从长远看,以谷类为主的中国传统膳食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利。因此应进食适量谷类。
为防止血糖快速、过度升高,首先要根据身高、体重及活动强度确定主食量。其次选择合适的主食,增加粗杂粮,如小米、燕麦片、黑米、红米、玉米、荞麦、全麦面条、通心粉、通心面等。粗杂粮不仅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1等白米、白面中缺乏的营养素,而且与精制谷物相比,血糖生成指数(简称“血糖指数”)较低,进食后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消化、吸收缓慢,既可稳定餐后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又能防止低血糖发生,对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防治有利。黑米、黑荞麦等更是冬季的滋补佳品。
然而人们常常把主食范围扩大化了,将春卷、奶黄包、蛋黄酥、蛋挞、奶油蛋糕、油条等都当成了主食对待。事实上,这些食物含精制糖分(白砂糖等)较多,血糖指数较高,容易升高血糖;或者脂肪含量、热量较高,多吃容易发胖,增加血脂紊乱等心血管疾病风险。节日饮食中,菜肴已经非常丰盛,蛋白质不会缺乏,此时需要以淀粉为主的米、面食品,而非制作精细、油腻多糖的点心。
大鱼大肉要适量,谨防“荤过头”
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越来越多,与过多进食肉类及煎炸、熏烤和咸腌食品不无关系。
肉类虽然碳水化合物含量甚微,但过多摄入同样导致血糖升高。一方面,肉食过多,主食就可能大大减少,碳水化合物不足引发体内物质代谢紊乱,对控制血糖不利;另一方面,肉食过多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即使瘦肉也含有脂肪,如100克瘦猪肉含脂肪6.2克。畜禽肉类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过多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即胰岛素降血糖的能力下降。最新研究表明,熏烤等加工肉类含较多高级糖基化终产物,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还会诱发急性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和痛风发作。蛋白质过多会增加肝、肾负担。因此要摄入适量的肉类。一般一天3~4两瘦肉类,具体吃多少量,要因人而异,咨询医生。
另外要选择合适的肉类。此处的肉类指鱼类、蛋、禽类和畜肉等一大类食物,它们的蛋白质含量和组成相差不大,但脂肪结构却相差甚远。畜肉类含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尤其肥肉和禽类的皮。如100克肥的猪、牛、羊肉含胆固醇100~200毫克;动物内脏更高,100克鸡肝和鸭肝含胆固醇400~500毫克。因此对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的糖尿病友来说,畜肉类、禽类的皮和动物内脏不是理想食品。而鱼类尤其海产鱼以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具有抗炎、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是相对健康的脂肪,宜多选择。对于血尿酸高和/或痛风的朋友,首选蛋类、奶类、动物血和海参补充蛋白质,用水煮过的肉类也能减少嘌呤含量,尽量避免动物肉类(包括海产鱼、畜、禽肉类)的汤汁和内脏。
肉类宜在正餐与谷类、蔬菜等搭配进食。因为肉类含极少碳水化合物,肉类的蛋白质在体内消化和吸收需要其他食物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热量。如果碳水化合物不足,肉中的蛋白质分解释放热量会影响氨基酸的吸收。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减少肉类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通常以餐盘为例,将一餐食物分类放置于餐盘中,肉类、米饭、蔬菜的体积比应为2:1:1。
规律进餐,零食不零“吃”
春节期间生活规律易被打破,吃饭的时间与饭量更容易改变,这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只按时吃药而未按时吃饭,可引起低血糖。所以尽量不使作息时间有明显改变。外出探亲访友,要避免过度劳累、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还要注意病情监测,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节日期间应该坚持正确的饮食治疗原则,避免血糖反弹,功亏一篑。即使外出就餐也应注意均衡饮食,同时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
(1)点菜
根据自己的饮食计划,选择糖尿病人适宜的食物,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尽可能接近平日的饮食习惯。选择蒸、煮、焖、烘、烤的食物,多点蔬菜类菜肴。对不熟悉的菜肴,应事先了解其内容、材料和做法。如需要低胆固醇饮食,就不要点内脏(肝、肾、肠、脑)、螃蟹、墨鱼等。可选清汤、淡茶、不加糖的咖啡,避免甜点、酒和饮料。
(2)就餐顺序
进食食物的先后顺序对血糖可能有一定影响。如先吃青菜、豆类、鱼类比先吃饭的餐后血糖可升得慢一些。
(3)按照平时规定的量进食主食,多选择粗杂粮。许多人餐桌上只吃肉和菜,不吃饭或增加点心,这样营养不均衡,还可能由于脂肪过量而引发意外。
(4)快餐食物
选择中式快餐为宜,尽量避免洋快餐。选择中式快餐时要品种多样,多选青菜和带青菜的肉类,副食以豆类、鱼类较好,避免油腻食物。选择洋快餐时尽量选择煮、烤的食物,如快餐面条、汉堡、豆类、低脂牛奶、蔬菜沙拉等,以鲜果汁或蔬菜汤作饮料;避免油炸食物、苹果派、可乐等甜品。
(5)零食不零吃,要有计划按时吃
一般两餐时间间隔超过4小时需要增加餐次,少食多餐有利于血糖平稳,但要有计划加餐。零食可选择奶类、水果或坚果。
奶类包括鲜牛奶、纯牛奶、酸奶、奶粉等,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高,从补钙角度是其它食物无法替代的。一般每天喝250毫升鲜奶可补充近300毫克钙,相当于全天需要量的40%左右。糖尿病人容易合并骨质疏松,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钙。此外奶类含酪蛋白、乳清蛋白等优质蛋白质,每天喝250毫升牛奶可获得8克左右蛋白质。奶类含较多的维生素A、B2、铁、锌等矿物质,血糖指数普遍低,因此奶类既能补充营养,又能稳定血糖,适合糖尿病人饮用。
一些糖尿病友担心血糖高,不敢吃水果。实际上水果口感很甜,与果糖含量有关。相比葡萄糖和蔗糖,果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小,需要胰岛素也少。因为人体肠道不能直接吸收果糖,要把它转化为葡萄糖后才可吸收,所以食入等量果糖后,血糖上升缓慢;另外水果膳食纤维对稳定血糖有帮助,因此许多水果有较低血糖指数。例如樱桃、柚子、苹果等血糖指数都低于40,因此糖尿病人可以吃水果。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对身体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如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有机酸等,能补充微量营养素,具有抗氧化、防癌、通便等作用。
糖尿病友怎样才能享受水果美味,又能控制好血糖呢?
要素一、吃水果的“时机”
水果含一定量葡萄糖,对血糖控制不稳定者不合适。是否能吃水果,没有严格规定。一般而言,空腹血糖小于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8mmol/L,糖基化血红蛋白小于7.0%可尝试水果。若血糖不理想,可先用番茄、黄瓜当水果。
要素二、吃水果的“时间”
两次正餐中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1小时左右吃。不提倡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以免血糖过度增高。
要素三、吃水果的“种类”
常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及血糖指数低的水果,如柚子、樱桃、桃、柠檬、李、梨、苹果、橘、橙 ;尽量少吃大枣、甘蔗、荔枝、龙眼、提子、榴莲、西瓜。
要素四、吃水果的“数量”
每天可吃水果150~200克,如中等大小的苹果一个。无论什么时候进食水果,都应列入饮食计划。
坚果包括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钾、钙、镁、锌、硒等矿物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有帮助;另外这些坚果糖分含量低,血糖指数低,对餐后血糖影响不大。但坚果普遍含脂肪和热量高,有的糖分也高,接近米饭的糖分含量,如白果、莲子、板栗。因此坚果少吃有利,多吃有害。一般每日进食不带壳的坚果15~20克为宜。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