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近年全国医保基金收入增幅小于支出增幅。多位专家表示,这种“收不抵支”逐步推高了医保基金的“穿底”风险。医保基金年增幅“收不抵支”的背后,哪些风险正朝我们步步逼近?
医保增幅“收不抵支”背后藏风险
在城镇居民医保方面,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公布的年度统计公报,2011年至2014年,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同比增幅约29%、25%、19%和17%。同时,医保基金支出增幅约为25%、25%、22%和20%。有统计显示,目前已有部分地方的城镇医保基金面临收不抵支压力。
就全民医保整体而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去年11月16日公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组成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014年收入4477亿元,增长14%;支出4243亿元,比上年增加555亿元,增长15%。本年收支结余234亿元。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
多地基金结存偏离“红线”
高企的医疗费用不仅增加了患者负担,也给医保基金造成巨大压力。
《报告》显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结存持续增加。但相比之下,基金的支出增速更快。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此前曾表示,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城镇职工统筹地区的32%,其中22个统筹地区将历年累计结存全部花完。在城镇居民医保方面,2013年全国有108个统筹地区出现收不抵支,医保资金已经不堪重负,而且现在各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均超过收入增长率。
按照制度设计,统筹医保基金结存需保证6至9个月的支付需求,若偏离这一“红线”,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出现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初步统计发现,如果按照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支出比例8:5的比例测算,2014年,有三个省市在达到这一制度设计目标时可能存在困难。2014年,天津市基金支出185亿元,但统筹基金累积结存只有2亿元;湖北省基金支出217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79亿元;贵州省基金支出87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仅23亿元。此外,重庆市基金支出156元,统筹基金结存为69亿元,也正接近“红线”。
医保基金“穿底”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剧
有专家认为,这样的现象在未来几年或呈现加重趋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梁鸿教授认为,我国医保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现象或许会越来越严重。他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新技术、新药械越来越普及,并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城乡医保统筹正在扩大,这些因素导致医疗费用攀升,也让许多城市医保基金“扭盈为亏”。
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从目前数据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医保基金“穿底”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剧。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教授说,近年来,我国医药费用以年均增长两位数的幅度攀升,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幅,也快于医保缴费的增长,除考虑正常医疗需求增加外,科学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显得十分迫切。
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同济医学院教授方鹏骞教授说,医保基金继续“开源”已经很困难,目前政府和企业为医疗保险承担了很大的比例,如果经济状况不扭转,医保基金“穿底”风险很可能会提前。方鹏骞认为,到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到2024年就出现基金累计结余亏空的严重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