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婆婆咳嗽三个多月一直以为是感冒,感冒药、止咳药吃了不少,咳嗽没有平息反而差点窒息,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所谓的“感冒”其实是哮喘。据了解,婆婆春节后,一直咳嗽、咳痰,按照以往的经验吃了不少止咳药和感冒药,症状反而越来越重,有时候婆婆都咳得反酸了。前几天,婆婆剧烈咳嗽伴喘息,呼吸不畅,险些窒息,被家人紧急送往哮喘专科救治。
平常的时候很多人都存在着吃错药的现象,其实吃错药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原来,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是以不同的浓度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药物虽有自己喜欢去的地方,对某一两个器官特别偏受,但又都喜欢处处“留情”,各种器官组织都有或多或少地去沾一下。并不是象一些人想象的其一入体就会全部到病灶部位去了。即使是同一器官药物对其作用可能也是多方面的。一般地说,药物分布在某一个器官的浓度较高,就容易对该器官呈现出选择性地作用。当药物某一效应被用作该器官治疗时,对其它不需要治疗的正常器官而言这种作用就是多余的,其他效应就成了副作用。由些可见,产生副作用时的药理基础是药物对器官选择的“不专一”,作用范围广造成的,例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绞痛时产生的口干等。因此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又是随治疗目的而改变的,是用药过程中必须有的现象。
药物除可产生副作用外,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也可以产生对机体损害的毒性,例如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有较好的疗效,但长期应用就可以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
服药是双重的,可治病,也可致病,多种情况下利与弊是同时存在的,就看如何取舍了。如果是生病,服药利大于弊,当然要服用,反之,则不要轻易服用。常常见到一些人不听劝告,没病也去开一大堆“滋补药”回来吃;这实际上并没有好处反有坏处。更危险的是有些人听信江湖医生的鬼话,开一些所谓的“壮阳药”,“补肾药”等,为警醒人们谨慎用药,国内一位著名的药学专家常常告诫:“药物就是毒物”,以期引起对滥用药物的注意。
如何吃药才正确
首先,吃药的时间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疗效。
空腹指的是上顿饭吃完2小时以后,到吃下顿饭的1小时之前这段时间。一般的餐前服药指的都是空腹。而饭后指的是随餐或者吃饭后1小时之内,也就是肚子里要有食物。
服药的时间是与药物种类有关的。有些止吐消胀药,有些降三酸甘油脂药,或是抗肠胃痉挛剂等都有指定的服药时间,一般是饭前30分钟。有些药品必须随食物一起吃才能发挥作用,例如:上面提到的拜糖平就要在进餐第一口嚼服;有些药品应在饭后1小时吃效果最持久,例如:使用普遍的制酸剂(胃药)。当然这还要看患者的耐受性,多数抗生素应该在饭前服用,但是有一些患者胃肠道反映比较严重,感觉到明显的恶心或者胃痛,这样也就只能改成随餐或者饭后服用了。
针对不同的病症也有不同的服药时间,治疗失眠 ,通常应该在睡前半小时吃药才能及时发挥药效。每日一次的降压药物,最好在下午接近黄昏的时候吃,因为那是人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间。
其次,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医嘱去做,该含服的含服,该嚼服的嚼服,千万不能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除了一些含服的药物之外,吃药一定要喝水,吃药不喝水的危害是很大的,轻则影响吸收,减低药效,重则刺激食管引起表面溃疡,甚至加重肝肾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不能根据自己的判断随便增减药量或者停药,例如发烧一定不可以盲目地吃退烧药,要查清病因;腹痛不可以随便吃止痛药以免延误病情;抗生素不能随便减量,或者总是换着服多种药物,以免引起耐药。
所有的药物都有好的作用和副作用,不能因为惧怕副作用而不吃药只能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