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台日益临近,人社部为推进延迟退休铺路。7月25日,人社部官网连续转载5篇报道,由5位专家分别从各自侧重的角度谈延迟退休政策,这在此前并不常见。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实际上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是世界上平均退休年龄比较低的国家。
针对此前人社部提出延迟退休会选择先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中实施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建议,“女先男后”的政策取向,是先从低龄退休的女性开始,而男性与符合60岁退休的女性先不延迟。
现实矛盾: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长
按照人社部给出的延迟退休政策出台时间表,今年要向社会征求意见。针对该政策的进展,在上周五人社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李忠介绍,目前正处在政策研究设计过程中,经过一些必要程序后会向社会公布。
关系3亿多城镇职工的延迟退休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执行了这么多年的退休政策为什么要改变呢?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对于经过政府批准的一部分特殊工种或病残职工,允许提前退休。
“我们对全球170个国家或地区的退休年龄情况进行了梳理。”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结果可以分成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普遍执行6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有的甚至达到70岁(以色列);少数经济落后的小国,执行的是低于60岁的退休年龄,他们或者是养老金制度不完善,覆盖人群有限,或者是人均预期寿命较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60~65岁之间的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偏低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不利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金维刚说。
记者了解到,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长,也是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维刚介绍,2015年我国参保职工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达到2.88:1,预计2035年左右将达到2:1。“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等多种因素,适当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哪些人先延迟退休?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提出的。在设计制度时,有以下考虑:
一是小步慢提,逐步到位。坚持每年只延迟几个月,经过相当长一个时间逐步达到目标年龄。
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不是对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会选择从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开始逐步实施。
三是预先公告,做好公示。目前在政策研究设计过程中,经过一些必要程序后会把方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地听取意见,尽可能地汇集民智,凝聚共识。
延迟退休会减少养老金待遇吗?
李忠表示,深入研究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延迟退休不会减少个人养老金的待遇。
养老金待遇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的计发办法是长缴长得、多缴多得。
基础养老金的确定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缴费的基数,二是缴费时间长短。从缴费基数来说,延迟退休后,工资上涨的概率大。从缴费时间来说,延迟退休后缴费时间延长,基础养老金数额自然是增加的。
从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缴存额和月除数(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月除数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小,越推迟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数额就越会增加。
延退应考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差距
人社部专家这次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集体解读,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广度的梳理和介绍,乃至政策拟出台的公共管理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都介绍得较为详尽。就连“延迟”一词本身属于“褒义”还是“贬义”,也专门进行了说明。
然而当前延迟退休问题之所以在国内受到如此瞩目,是因为很难仅靠一些国外数据资料就让大家全盘接受。
对于国内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国外相关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国内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乃至国内的物价涨幅通货膨胀状况和国外的物价涨幅通货膨胀状况,这些相关问题的官方解读却似乎涉及不多。
不仅如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其人群收入水平呈现为橄榄核型,中产阶层所占人群总体数量是最多的。而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拿着各地最低工资的人群,仍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人数。对于这些低收入群体来说,很多人恰恰是简单体力劳动者,或者属于技能单一的人群。这部分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到了60岁以上,很难期待其还能继续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之所以对于4050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者)给与了一些特殊的就业优惠政策,就是因为虽然其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随着年龄增长,加上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而一旦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以上,这些老龄就业者将如何通过政策性规定而实现就业,极为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