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是15-34岁人群死因的第一位。现在最小的患者只有5岁。”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儿童心理科主任刘华清透露说。
据了解,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每周有100个儿童青少年新增精神病例。根据该中心在成都市中小学做的抽样调查,2%的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什么?
青少年抑郁症病因 1、遗传因素
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的比率在20%~46%范围内。
在家族遗传方面,导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父母虐待或忽视;家族中有抑郁症和zs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青少年抑郁症病因 2、早期生活经验方面的因素
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一个人早年和儿童时期不良的生活经历可能是青春期抑郁症的病因。
青少年抑郁症病因 3、性格方面的因素
性格缺陷也是青春期抑郁症的病因之一。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为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病前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
情绪反常
患者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学习、工作动力不足,心灰意懒,以往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电影电视等,现在感到平淡乏味。许多女性患者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或一些偏执的想法而悲伤哭泣,男性患者则多表现为越来越内向,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有时又无故烦躁不安,发脾气,易冲动。
坦途无悦
一般内源性(生物因素)抑郁症患者在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患者大都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优越,学习名列前茅,工作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压力和挫折,但他们却感觉不到快乐,其情感体验总与现实相悖。如有的人考取了名牌大学,反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总想到上大学后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等事情,因而、想打退堂鼓。
似病非病
有些年龄较小的患者就诊时不会表述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是述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比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晕;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还有的一会儿说这里痛,一会儿说那里痛,等等。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
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面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或教室里或工作单位等特定场所,就出现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腹痛腹泻、肢体无力等症状,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后,就会一切恢复正常。另一个是意识层面的,即患者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总觉得自己不会与人交往,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总想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等等。
要换环境
患者可能在学校或单位与别人发生过一些矛盾,于是深感所处环境压力重重,因而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安心学习和工作,迫切要求父母想办法为其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但真的改变了环境,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不会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如人意,再次要求改变。
反抗父母
有些患者在童年时受到了父母的严厉管教,或长期缺乏亲情呵护,心情长期抑郁不快。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良状态是父母造成的,于是变得不愿跟父母沟通,处处闹对立。轻者表现为生活懒散,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梳头、吃饭、做作业等行动迟缓,较重的则会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离家出走,甚至要与父母“一刀两断”。
辍学弃工
患者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就休学或辞职。他们有的是学习成绩不错的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或研究生,有的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们,总是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觉得别人都在跟自己做对,于是执意休学或放弃工作。患者此举实际上是一种病理性、逃避和退缩,其内心却为自己不能上学或工作而着急。
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末果者,如果只抢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他们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