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卫计委印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除儿童医院外,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严格控制,并逐步取消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和静脉输液。对此,羊城晚报记者前往深圳、东莞、佛山等地,调查该政策的落地情况以及各方反应。
10月23日,记者来到东莞市人民医院总院的门诊输液大厅,不少患者说尽管自己知道输液容易导致脉管炎、抗生素耐药,但输液比吃药要好得快一点,不会耽误工作和学习。
如今,人们已经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其实,不适当的输液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生命。即使像一般的感冒、发烧、腹泻,很多人也要求医生输液,认为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救命稻草”。
专家提醒,现在许多人对静脉输液存在误区。
误区一:很多患者常说,输液能提高身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病就好得快现在多数患者到医院看病,都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认为只有输液才能使病好得快。
误区二:大多数人认为,输液效果好,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有些人把输液当成了救命的法宝,认为输液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都要求医生给其输液。其实,治疗像感冒这类疾病,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
误区三:经常有人谈论说,自行输液好,既方便,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很多问题,静脉输液直接给药于血管中,它对无菌要求非常高,患者很难在家中自行解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
严格控制门诊输液,符合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既能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也为病人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途径。对维护患者健康、优化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预防药品不良反应、降低抗生素危害等诸方面,都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影响。但要改变固有的诊疗习惯,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合理用药十大原则:
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买药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4、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5、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