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缅甸环球新光报》报道称,缅甸最大城市前首都仰光确诊首例寨卡热病例。
据报道,一名居住在仰光的32岁外国孕妇,经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分析,最终被确诊为“寨卡热病”。
该报还表示,仰光及整个缅甸正在紧急采取针对热病的预防措施。
寨卡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最初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有时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并引发良性发热症状。由于该病可导致胎儿小头症并可能严重损伤 大脑,因此对怀孕妇女更加危险。
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包括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这种病毒源于非洲,2014年首次在巴西被发现,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
寨卡病毒感染有什么表现?得病后如何治疗?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寨卡热”。蚊虫叮咬人后,大约经过3~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寨卡热的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疲乏、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手掌和足底红肿,口唇干裂,舌红如草莓。其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且均为蚊虫叮咬传播,流行地区也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寨卡热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发病后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休息,症状一般持续2~7天自行好转,无需住院治疗。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终生免疫,目前没有感染后再次感染的报道。
如何预防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是消灭蚊子,防止蚊虫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盆、瓦、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因此,要“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伊蚊的孳生地。
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但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者,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