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一位空巢老人,为求人陪聊,三年报警多达700次,令人唏嘘。然而,尽管民警轮番上门看望老人,陪老人说话到她睡着,但难以从根本上排解老人精神上的孤寂。换言之,老人“报警求陪聊”,再次折射出了空巢之痛。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家庭及全社会反思。
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 近五成为空巢老人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近五成空巢老人,其中近四分之一老人有孤独感,独居老人中有严重孤独感的比例高达5.12%。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孤独感越强烈。然而,空巢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何止是孤独感。近年来,空巢老人独死家中的悲剧频频发生。
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服务是当务之急
“空巢悲剧”频发,折射出了公共养老的缺位。不可否认,家庭是法定养老主体和老年人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城乡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社会正面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问题。与其让老年人的生活全部依靠家庭和亲情维系,不如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服务。
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制度,改变群众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和养老传统。地方政府除了要加大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外,还应该降低门槛,采取更多的扶持措施,鼓励和发展民间和社区养老场所。呼唤居家养老服务,既解决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
空巢老人需要“话疗”
“话疗”,意即心理咨询,指的是对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谈话治疗,通过一系列谈话技巧,使患者豁然开朗,走出迷惑和困扰。其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很多空巢老人也需要“话疗”,老人“报警求陪聊”正是最好的体现。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重要的社会互动,空巢老人之所以会产生种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互动的丧失。因此,把治疗心理疾病的“话疗”方法运用到老年人身上,尤其是用到空巢老人身上,多给空巢老人一些“话疗”,就相当于给空巢老人补充了“精神补养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对于子女而言,“话疗”是一种不用花钱就可尽孝的礼物。遗憾的是,如今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女不理解父母的这一心理需求,认为自己与父母有“代沟”,缺乏共同语言,甚至觉得老人啰唆而不愿意与其沟通。这些想法和做法,对老年人来讲,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
当下,“空巢老人”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多给空巢老人一些“话疗”,亲情不能缺位。因为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来说,子女都是赡养照顾父母的“第一责任人”。为人子女者,要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多与年迈的父母聊聊天。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要在电话里和网络上多同父母进行话聊互动,让亲情的温度慰藉父母寂寞的心,让老人充分享受到天伦之乐。当然,老年人自己也要学会走出小屋,多与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往来,让自己开朗豁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