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宣布,首次发现服用抗癫痫药引发过敏症状的元凶--基因HLA-A*24:02。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全世界医生以后用药的方式,拯救无数人的生命,使人类医药安全品质向前迈进一大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卫平教授团队联合香港、四川等地,历时10年,发现抗癫痫药物导致的严重剥脱性皮炎的主要遗传性标志物,敏感性达到81%。同时发现HLA-A*24:02是其它类型皮肤型过敏反应及其他人种通用的风险基因。5月6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Neurology(《神经病学》)上,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研究,该发现能立即应用于临床以惠及广大患者。
抗癫痫药物过敏死亡率高,南方汉族人群易发病
癫痫是神经科第二常见疾病,我国癫痫患者过千万,每年新增约40万,药物治疗为癫痫的主要治疗方式,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60%-70%癫痫病患者通过规范用药可以临床治愈,但大约16%的患者出现皮肤型过敏反应,包括轻度的斑丘疹(maculopapular exanthema, MPE)及重度的斯蒂文森-强生综合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出现剥脱性皮炎,通常全身粘膜(眼、嘴、生殖器)溃疡,皮肤起水疱,甚至出现全身表皮脱离,如同大面积烫伤,致死性高达40%。这种过敏在南方汉族人群,尤其是在广东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人群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及人群。
廖卫平教授率先发现抗癫痫药物导致严重过敏的通用风险基因
卡马西平等常用芳香族类抗癫痫药物临床有效,但药物导致过敏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临床医生,如能找到与其相关的基因标志,将对临床用药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2004年台湾首次报道汉族人群卡马西平导致重度的剥脱皮性皮炎的风险基因标志HLA-B*15:02,但不能解释其它药物导致的皮肤过敏,另外,在其他人群如欧洲白人、日本人中均未发现该基因标志。2006年廖卫平教授率先在中国大陆开展抗癫痫药物导致的皮肤型过敏反应研究;
2008年证实HLA-B*15:02为我国南方汉族人群卡马西平导致剥脱性皮炎的遗传标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可能存在其它的遗传风险基因,并于2011年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新英格兰》)报道了两个相关病例,提示有其它的重要风险基因;
2012年,廖教授相继在国际期刊及国际抗癫痫会议上报道HLA-A*24:02可能是卡马西平导致剥脱性皮炎的风险基因,而且可能是其它抗癫痫药物导致剥脱性皮炎的通用风险基因。为了进一步明确剥脱性皮炎的风险基因,廖教授牵头联合省内外其它7家机构(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三九脑科医院、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和武汉儿童医院)进一步研究,明确了南方汉族人群抗癫痫药物导致剥脱性皮炎的主要基因标记,可以解释80%以上患者的基因风险;同时发现通用基因标志HLA-A*24:02,在不同人群(如白种人、日本人)、不同药物及不同类型皮肤型过敏中均有致病风险。
专家建议:服用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前检测主要遗传标记
由于HLA-B*15:02明确为卡马西平导致剥脱性皮炎的基因标记,2008年美国FDA已建议个体服用卡马西平前进行HLA-B*15:02基因检测,以避免剥脱性皮炎的发生。而HLA-A*24:02的发现,将卡马西平导致剥脱性皮炎的排除概率从69.6%提高到90%;同时本研究也找到了其它抗癫痫药物的主要基因标记,将多个药物导致剥脱性皮炎的排除概率达到81%,而且为其他人种及其它类型的皮肤型过敏提供通用遗传标记,惠及的个体更多。廖卫平教授因此建议个体特别是南方汉族人,服用芳香族抗癫痫药物之前,检测主要遗传标记,医生对携带主要遗传标记的阳性个体慎用芳香族类抗癫痫药物,降低甚至避免致死性皮肤型不良反应的发生。
专家介绍
廖卫平教授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第一梯队人员。兼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国际抗癫痫联盟亚太学会委员。国际权威杂志《Seizure - European Journal of Epilepsy》副主编,因在癫痫方面的研究成绩突出,曾获国际癫痫署和国际抗癫痫联盟联合颁发的"癫痫大使奖"。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