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兰州大厦突发大火

家庭医生在线 2017/6/12 9:07:54

据报道,日前,兰州市正宁路北口一正在进行外墙装修的大厦突发大火,兰州市调集多个消防中队赶到进行扑救,目前,大火已经得到控制,消防人员已经进入楼内进行扑救。暂时没有接到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主要的灭火逃生方法就是依靠建筑自身的消防设施。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套有消防水池,消防泵,消防喷淋管道和喷头等;

2、消火栓系统。可由楼内人员或消防队员取用,配套有水带(管)、水枪、消防泵、消防水池。

3、气体灭火系统。一些贵重物品房间或精密仪器、电气设备室,都配备有气体灭火系统,发生火灾时可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灭火。

4、火灾报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初起火灾,并向值班人员报警,并可启动消防应急广播,通知人员疏散逃生。

5、灭火器。配备在楼内各个部位,对于初起的小型火灾可以直接实施扑救。

6、其他设施。超高层大楼有避难层,可以用于临时疏散;配备有防烟排烟设施,有完善的消防通道和应急消防照明,有逃生呼吸面罩,缓降器等救生设备。

7、消防队灭火方法。由于消防车喷水高度不超过100米(目前有些举高消防车已经可以达到80余米,喷水能够达到100余米,但仍然难以扑救楼内火灾),高层大楼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要进入楼内,利用大楼自有的灭火设施进行灭火,也可以通过连接水带、移动式消防水泵实施接力供水的方法,将消防车内的水逐级加压送到高层,当然那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高层火灾应该如何自救求生?应该注意哪些?

1、逃生勿入电梯

火场逃生要迅速,动作越快越好,但是,千万不要轻易乘坐普通电梯。因为发生火灾后,都会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这样逃生者会被困在电梯中,反而处于更危险的境地,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另外,电梯口直通大楼各层,火场上烟气涌入电梯井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2、楼梯可以救急

逃生时应尽量利用建筑物内的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有外窗的通廊、避难层和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设施,对老、弱、病、孕妇、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要引导疏散,互相帮助,共同逃生。

在楼梯这种安全通道都配有应急指示灯作标志,火灾发生时,人们可以循着指示灯逃生。对于专门设有避难层的高层建筑,如果无法逃离大楼,可以暂时呆在避难层等待援助。

3、不可钻床底、衣橱、阁楼

高层建筑火灾中切记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躲避火焰或烟雾。因为这些都是火灾现场中最危险的地方,而且又不易被消防人员发觉,难以获得及时的营救。

4、不可盲目跳楼

在得不到及时救援,又身居楼层较高的情况下切不可盲目跳楼,可用房间内的床单、被里、窗帘等织物撕成能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系在窗户或阳台的构件上向楼下滑去,也可利用门窗、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

5、学会使用求救信号

除了拨打手机之外,也可从阳台或临街的窗户向外发出呼救信号,比如向楼下抛扔沙发垫、枕头和衣物等软体信号物。夜间则可用打开手电、应急照明灯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帮助营救人员找到确切目标。

(责编:张晓萌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烈火浓烟会致死吗?

  浓烟,夺命的杀手


  圣诞节的平安夜本应该是欢乐、祥和、平安的夜晚,在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却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瞬间,幸福新娘、孝顺儿子、恩爱情侣都被大火无情吞噬,一幕人间悲剧上演了。


  据报道,事后调查发现,从商场地下室燃起的大火未烧到2楼就被控制住了,但有毒浓烟顺着楼道直扑上4楼歌舞厅,浓浓的黑烟使能见度不到半米,绝大部分遇难者因吸入浓烟窒息而死。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浓烟果真这么厉害?在火灾中浓烟如何充当了夺命杀手?


  浓烟主要包括热空气、烟雾以及一氧化碳。早在1942年美国波士顿某夜总会大火事件中,医学界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重大火灾事故中,短时间内大量人员死亡不是由于体表烧伤,而是由于吸入了火焰、热空气、蒸气、有毒烟雾和化学毒剂,造成气道甚至肺的损伤而立即死亡。于是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吸入性损伤”这样一个概念,即因吸入有毒烟雾或化学物质所致的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可直接损伤肺实质。认为在重大火灾事故中,遇难者大多是因吸入烟雾和一氧化碳中毒而立即死亡。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易燃的合成材料广泛用于住宅和公共建筑,人造纤维织物、羊毛、丝绸、棉花、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家庭,这些物质燃烧起来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们的健康,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在火灾现场,浓烟对人的毒害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热空气的直接损伤 热空气进入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后,可致呼吸道黏膜细胞脱水和蛋白变性,引起气道细胞坏死。如为干热空气,一般损伤较轻;如为蒸气,因其热传导能力较干热空气大4000倍,且散热慢,吸入后可致严重的下呼吸道和肺实质损伤。


  一氧化碳中毒 含碳物质燃烧不全可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载氧功能发生障碍,脑和心肌等组织缺氧。空气中氧浓度不足或一氧化碳中毒而引起窒息是火灾现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烟雾 包括气体和燃烧时产生的颗粒物质。即在浓烟中含有许多微小的颗粒,木材、人造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和各种合成的建筑材料燃烧时都可产生多种大量的毒性化学物质,这些毒性化学物质附着在微小颗粒表面被人体吸入,并在体内进行毒性化学反应,从多方面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


  我们知道肺是一个进行气体交换的膨胀器官,如果肺萎缩了,气体就不能进入肺内进行交换,能够维持这种肺膨胀的物质叫肺表面活性物质,它均匀涂布在肺泡表面,随呼吸而增厚或变薄,保持着肺泡的表面张力,使肺泡始终处于一定程度的扩张状态,防止肺泡萎陷。火灾发生时,烟雾颗粒的吸入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肺泡萎陷;肺泡内压的消失还可造成肺泡水肿,气体不能在肺脏内进行交换,使病人在吸入浓烟后短时间内窒息死亡。


  以上内容说明浓烟确是火灾现场的夺命杀手。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逃生;或是紧闭门窗,堵塞门缝,阻止火焰和浓烟的蹿入,坚守待援,也是现场自救的方法。烟往上升,人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自救的关键是保持镇静,准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防火防烟的逃生目的。

Q:烈火浓烟会致死吗?

  浓烟,夺命的杀手


  圣诞节的平安夜本应该是欢乐、祥和、平安的夜晚,在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却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瞬间,幸福新娘、孝顺儿子、恩爱情侣都被大火无情吞噬,一幕人间悲剧上演了。


  据报道,事后调查发现,从商场地下室燃起的大火未烧到2楼就被控制住了,但有毒浓烟顺着楼道直扑上4楼歌舞厅,浓浓的黑烟使能见度不到半米,绝大部分遇难者因吸入浓烟窒息而死。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浓烟果真这么厉害?在火灾中浓烟如何充当了夺命杀手?


  浓烟主要包括热空气、烟雾以及一氧化碳。早在1942年美国波士顿某夜总会大火事件中,医学界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重大火灾事故中,短时间内大量人员死亡不是由于体表烧伤,而是由于吸入了火焰、热空气、蒸气、有毒烟雾和化学毒剂,造成气道甚至肺的损伤而立即死亡。于是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吸入性损伤”这样一个概念,即因吸入有毒烟雾或化学物质所致的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可直接损伤肺实质。认为在重大火灾事故中,遇难者大多是因吸入烟雾和一氧化碳中毒而立即死亡。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易燃的合成材料广泛用于住宅和公共建筑,人造纤维织物、羊毛、丝绸、棉花、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家庭,这些物质燃烧起来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们的健康,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在火灾现场,浓烟对人的毒害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热空气的直接损伤 热空气进入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后,可致呼吸道黏膜细胞脱水和蛋白变性,引起气道细胞坏死。如为干热空气,一般损伤较轻;如为蒸气,因其热传导能力较干热空气大4000倍,且散热慢,吸入后可致严重的下呼吸道和肺实质损伤。


  一氧化碳中毒 含碳物质燃烧不全可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载氧功能发生障碍,脑和心肌等组织缺氧。空气中氧浓度不足或一氧化碳中毒而引起窒息是火灾现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烟雾 包括气体和燃烧时产生的颗粒物质。即在浓烟中含有许多微小的颗粒,木材、人造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和各种合成的建筑材料燃烧时都可产生多种大量的毒性化学物质,这些毒性化学物质附着在微小颗粒表面被人体吸入,并在体内进行毒性化学反应,从多方面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


  我们知道肺是一个进行气体交换的膨胀器官,如果肺萎缩了,气体就不能进入肺内进行交换,能够维持这种肺膨胀的物质叫肺表面活性物质,它均匀涂布在肺泡表面,随呼吸而增厚或变薄,保持着肺泡的表面张力,使肺泡始终处于一定程度的扩张状态,防止肺泡萎陷。火灾发生时,烟雾颗粒的吸入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肺泡萎陷;肺泡内压的消失还可造成肺泡水肿,气体不能在肺脏内进行交换,使病人在吸入浓烟后短时间内窒息死亡。


  以上内容说明浓烟确是火灾现场的夺命杀手。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逃生;或是紧闭门窗,堵塞门缝,阻止火焰和浓烟的蹿入,坚守待援,也是现场自救的方法。烟往上升,人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可减少浓烟的吸入。自救的关键是保持镇静,准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防火防烟的逃生目的。

Q:失火烟雾中毒可以怎么预防

加强防火和消防知识宣教,尤其注意普及在火灾中自救和救人知识,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速撤离火灾现场;采取低姿行走或匍匐爬行、尽量避免大声呼喊以减少烟雾吸入等。加强对化学易燃品、消防用品的管理,注意电气设备及时检查和维修。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自救 大火 火灾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